痤疮杆菌是一种会导致痤疮的细菌,在拥有健康皮肤的人群中也广泛存在。基因测序的最新进展表明,不同品系、拥有不同遗传学背景的细菌对皮肤的作用可能不同。近日,一项新研究发现,痤疮杆菌的非致病性菌株提高了皮肤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一种引起感染的微生物)的抵抗力。相关论文发表在《微生物学光谱》杂志上。
“痤疮杆菌似乎是在通过阻止其它一般性致病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入侵来维持皮肤的健康。”论文第一作者、大阪市立大学生命科学研究生院研究生Ayano Tsuru说,“我们选择了秀丽隐杆线虫作为实验动物。这种体长1毫米的线虫拥有神经系统、肌肉、消化道等基本的身体组织,以及相当于人类皮肤的身体表面屏障。”大阪市立大学的研究者和来自冈山大学的同僚们利用这些实验动物,一起研究了采集自人类皮肤的几种痤疮杆菌。
实验结果表明,常见于痤疮患者皮肤的核糖核酸型(RT)为4和8的两种菌株会缩短秀丽隐杆线虫的寿命,而那些分离自健康皮肤中的RT6菌株则不会。随后,该团队又通过调查“非致病性痤疮杆菌菌株(RT6菌株)如何影响秀丽隐杆线虫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易感性”,进一步解释了上述发现。结果表明,感染该病原菌的线虫的生存期明显长于对照组。
此外,对基因表达变化的RNA测序分析显示,取自健康皮肤的痤疮杆菌菌株激活了线虫体内与免疫和生物防御反应相关的一组固有基因。“我们在进一步分析线虫基因的突变体后发现,线虫之所以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抵抗性,是因为和先天免疫有关的TIR-1和p38 MAPK通路得到了调节,并不是因为痤疮杆菌抑制了金黄色葡萄球菌病原体的生长。”冈山大学基因组医学中心医院教授Shuta Tomida说。
该研究意义广泛且令人兴奋,它证实了非致病性痤疮杆菌有益的一面。“这提醒我们,有必要在菌株水平上评估某些细菌的生物效应。”研究人员表示。此外,“用线虫成功检测出皮肤固有细菌的影响的这一事实说明,秀丽隐杆线虫或许能成为流行病学领域的替代模型。”
科界原创
编译:橘子 审稿:西莫 责编:陈之涵
期刊来源:《微生物学光谱》
期刊编号:2165-0497
原文链接:https://phys.org/news/2021-10-acne-equal-scientists-reveal-strains.html
版权声明:本文由科界平台原创编译,中文内容仅供参考,一切内容以英文原版为准。转载请注明来源科技工作者之家—科界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