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发现西太平洋超强次表层海洋热浪事件

中国科学报  |   2021-10-29 10:41

本报讯(记者廖洋 通讯员王敏)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胡敦欣院士课题组研究员胡石建等人基于长期观测研究,在海洋热浪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突破。他们首次发现在热带西太平洋存在超强次表层海洋热浪,揭示了次表层海洋热浪对海洋渔业资源的重要影响。该成果近日发表于《环境研究快报》。

海洋热浪是海洋中发生的、离散而短周期的极端高温事件,因其对海洋环境和生态系统具有极强的破坏性影响,成为近年来海洋气候与环境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前沿。

传统基于海洋表面温度的研究认为,热带西太平洋海域是全球海洋热浪强度最小的海域之一。但是,胡石建等人使用TAO/TRITON浮标阵列获取的长期、高时间分辨率观测数据分析发现,在热带西太平洋次表层存在很强的、独立于表层热浪的海洋热浪事件,并将其称为“次表层海洋热浪”事件。

据胡石建介绍,根据研究,热带西太平洋次表层海洋热浪的平均强度峰值位于150米深度附近,区域平均可达5.2℃,其中部分海域平均最大强度可达8.9℃,是表层海洋热浪强度的3到6倍。次表层海洋热浪几乎每年都会发生,每次平均持续时间约为17天,具有季节变化,4至6月较强且较为频繁,而9至10月相对较弱、较少。

通过进一步研究,团队成员发现,海洋表层风场辐聚导致的Ekman下降流是热带西太平洋次表层海洋热浪形成的主要机制。观测显示,海表面风场在热带西太平洋辐合导致海表暖水辐聚并以Ekman下降流形式引起暖水下沉,进而导致次表层海洋的极端异常增暖。

上300米层是金枪鱼等深海鱼的生活深度,西太平洋是全球最大的金枪鱼渔场。研究团队对比分析了密克罗尼西亚等海域的金枪鱼产量与次表层海洋热浪的关系,发现极端次表层海洋热浪的发生或可使金枪鱼产量显著降低。

胡石建告诉《中国科学报》,西太平洋次表层海洋热浪的发现改变了对海洋热浪的传统认识,有助于加深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其海洋生态环境影响的理解,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应用价值。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88/1748-9326/ac26f2

来源:中国科学报

原文链接: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21/10/366154.sht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相关推荐 换一换

  • 谷云霞
    0
    10月31日是世界城市日。人类为城市创新与和谐发展而不懈追求与奋斗。2013年12月,第68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决定,自2014年起,将每年的10月31日设为世界城市日。
  • 张辉
    0
    科界是很好的APP,使我学习,使我进步,感谢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聚科技力量
  • 卢诗音
    0
    科界是个很好的平台,收获良多~
  • 郑耀斌
    0
    努力学习科学技术知识,靠科技改变生活。
  • 李东伟
    0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是伟大的。
  • 霍岩
    0
    科界是很好平台,使我学习,使我受益匪浅!
  • 张辉
    0
    立足时代之基、洞察时代之变、回答时代之问,坚持把创新摆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 丁锐
    0
    10月31日是世界城市日。人类为城市创新与和谐发展而不懈追求与奋斗。2013年12月,第68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决定,自2014年起,将每年的10月31日设为世界城市日。
  • 杨莉楠
    0
    科技越来越强大了,学习强国一代有我在
  • 郭非非
    0
    努力学习科学知识,用知识武装头脑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