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病“不罕见”盼多方共守护

中国科学报  |   2021-10-20 15:43

罕见病“不罕见”盼多方共守护.webp

“罕见病其实并不罕见。目前全球已知的罕见病约有7000多种,虽然每种罕见病的患病人数并不多,但7000多种罕见病患者加在一起,就是一个庞大的、亟待关注的人群。目前我国罕见病面临关注度低、诊断难的问题,公众对罕见病的认知度亟待提升。”10月17日,在由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主办、子昂健康协办的“为罕而聚——人民名医与子昂智库罕见病科普专家团启动会”上,北京医学会罕见病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原副院长丁洁介绍说。

2021年发表在中华医学会上的《罕见病/遗传病患者的生育和再生育策略》显示,从国际看,约80%的罕见病为遗传性疾病,约50%的罕见病在出生时或儿童期发病,约30%的罕见病儿童寿命不超过15岁。

“中国有很庞大的罕见病患者群体,每个患者背后是一个负担沉重的家庭。”丁洁提到,80%的罕见病由基因遗传引起,因为基因有种族、地域等差异,对罕见病的筛查、预防等可以按照地区划分,而不是全国“一刀切”。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小儿内分泌、遗传代谢病研究室主任顾学范指出,“很多罕见病在中国并不罕见,比如纳入《第一批罕见病目录》的121种罕见病患者人数预估超过350万。在相对较大的人数基础上,我们也逐步明确,在罕见病中,约80%为遗传性疾病。”

《2019年中国罕见病综合社会调查报告》显示,全球有42%的罕见病患者表示曾经被误诊过,40%的患者确诊时间长达1年以上。据统计,我国罕见病患者平均确诊所需时间为1~3年,且罕见病专家高度集中在全国性教学医院高度集中的城市。从治疗药物来看,全球上市的罕见病治疗产品约有600个,已在中国上市且有罕见病适应症的药物仅有55种。

顾学范介绍,“有些患者不断被转诊,往往在发病后很多年才确诊,从而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对于罕见病,早诊早治早预防更重要。”

丁洁强调,应多方协作守护罕见病患者。首先,在政府主导下,各省市因地制宜出台罕见病医疗保障政策;其次,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服务,不仅罕见病医生应接受罕见病培训,普通医生也要树立罕见病诊断的基本理念。另外,国内药企应加大罕见病药物研发。同时,希望国家出台一些特殊政策,开通绿色通道将进口药引入中国进行仿制,从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用药负担。


来源:中国科学报

原文链接: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21/10/365915.sht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相关推荐 换一换

  • 梁嘉杰
    0
    %E4%BA%BA%E7%94%9F%E8%87%AA%E5%8F%A4%E8%B0%81%E6%97%A0%E6%AD%BB%EF%BC%8C%E6%97%A9%E6%AD%BB%E6%99%9A%E6%AD%BB%E8%BF%98%E4%B8%8D%E6%98%AF%E4%B8%80%E6%A0%B7%E8%A6%81%E6%AD%BB%EF%BC%81
  • 谢明华
    0
    航天是一项高风险事业。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是作为航天人一项基本的工作素养,一项工艺的参数大小、一个参数正负号的疏漏,都会造成无法弥补的后果。
  • 靳媛
    0
    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一定要重视科学普及工作。
  • 刘浩
    0
    科界是个很好的APP,使我学习,使我进步,感谢!
  • 李兰
    0
    科界这个平台很好,让我们学到了很多知识
  • 何正花
    0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科学技术发展
  • 李军
    0
    科界为我们搭建学习平台,使我增长见识,使我开阔眼界
  • 李军
    0
    科界为我们搭建学习平台,使我增长见识,使我开阔眼界
  • 郑璐
    0
    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
  • 钱华丽
    0
    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思想,普及科学知识v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