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 学 时 讯
1,Sci Adv | 翁杰敏/李学坤团队合作揭示DNMT1突变导致神经退行性疾病分子机制
来源:BioArt
哺乳动物DNA甲基化是一种重要的表观遗传修饰,具有调控基因活性的功能,在胚胎发育及神经系统发育分化中具有重要作用。DNA甲基化谱式可以在细胞增殖过程中传承给子代细胞,这主要是得益于维持性DNA甲基化酶1(DNMT1)的存在。之前的研究发现DNMT1的杂合突变是伴有痴呆和听力丧失的遗传性感觉和自主神经1E型病变(HSAN1E)和常染色体显性小脑共济失调、耳聋和嗜睡症(ADCA-DN)两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病因。
近日,华东师范大学翁杰敏教授团队、浙江大学李学坤教授团队在HSAN1E致病机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 上。研究结果表明RFTS突变引起的DNMT1降解,而不是突变本身,导致DNMT1突变体功能的缺陷作者提出造成上述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原因一方面是突变DNMT1蛋白的特异剪切导致其DNA甲基化活性的缺陷,另一方面是其相应截短体的异常核仁局部定位干扰了细胞核仁的正常功能,最终可能导致一些神经细胞发育分化的缺陷与凋亡,从而导致相关的神经退行性疾病。
2,梁毅/刘聪合作揭示朊病毒蛋白病理聚集多态性分子机制
来源:小柯生命
E196K淀粉样纤维的原子结构模型
传染性海绵状脑病(TSE)或prion疾病是一类致死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由朊病毒蛋白(PrP)在体内发生错误折叠而引起,影响包括人在内的多种哺乳动物。近日Science Advances 以长文形式在线发表了武汉大学团队和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所交叉中心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
研究人员在原子水平上解析了朊病毒蛋白病理突变体E196K纤维的高分辨率冷冻电镜结构,揭示了朊病毒蛋白病理聚集多态性的分子机制,为发展新的基于朊病毒蛋白纤维结构的prion疾病治疗药物奠定了基础。
3,线粒体DNA变异可影响帕金森病的遗传易感性
来源: 爱思唯尔Elsevier
目前学界已经普遍证实,线粒体功能障碍与帕金森病的发病机理有关。近日来自温州医科大学的祝建洪和张雄所带领的研究团队在Neurobiology of Disease 上发表了一篇文章,研究mtDNA变异如何影响中国人对散发性帕金森病的易感性。
本研究是首次对中国人群mtDNA的D环区进行基因测序,从而探究mtDNA变异与帕金森病发病的相关性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mtDNA的基因变异能够影响散发性帕金森病的患病易感性。
4,研究 | 大脑腹侧苍白球与默认网络间的功能连接和创伤后快感缺失症状相关
来源:中科院心理所
快感缺失是指个体在通常会引起积极情绪的情况下,唤起积极情绪能力的缺陷。快感缺失症状存在于多种精神障碍中,也是个体经历创伤事件后常见的一种不良反应。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王力研究组的前期研究发现,快感缺失是创伤后应激障碍中的一个独立存在的症状维度,表征了创伤应激对正性效价系统功能的影响。
近日王力研究组与美国德州农工大学精神病学系教授Israel Liberzon合作,对中国成人地震幸存者快感缺失症状可能的神经影像基础开展研究。该研究结果提示,受创伤应激影响,腹侧苍白球的功能连接发生改变,造成奖赏加工功能异常,引起快感缺失反应。研究推测,不同情境条件下神经活动在两种网络间切换困难是创伤应激后快感缺失反应可能的神经机制。该研究发表在Journal of Psychiatric Research上。
5,个体水平分析:日益流行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趋势
来源:鹿鸣Cogn
个体水平分析的优点
传统认知神经科学的fMRI研究是将不同个体的大脑配准到相同的空间中再进行统计推断,但近几年来,这种分析方式正在逐步被个体水平的分析所替代。近日发表在Current Opinion in Behavioral Sciences 上的文章讨论了这种组平均分析的存在的问题以及个体水平分析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由于个体水平分析卓越的敏感性、功能分辨率和可解释性,因此作者认为,如果想让认知神经科学更为稳健、可重复和有意义,个体水平分析可能是未来研究的必然趋势。
6,JAMA子刊:每晚睡多久能活更好?来看看来自亚洲四国的数据
来源:生物谷
大多数人一生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睡觉。然而,大多数器官在睡眠期间继续工作。特别是,大脑在睡眠中高度活跃。近几年的研究表明,睡眠时间长短正在成为死亡的重要行为风险因素。近日来自亚洲的四个国家开展了相关研究,评估睡眠时间与全因和主要原因死亡率之间的性别相关性,研究结果发表在JAMA Network Open 杂志上。
总的来说,在男性和女性中,7小时的睡眠时间是与全因、心血管疾病和其他原因死亡相关的最低点,而8小时是男性的模式睡眠时间,是女性第二常见的睡眠时间。年龄是男性睡眠持续时间的修饰因素,但在女性中不是。
7,Neurology:癫痫持续状态从一线治疗直接升级到三线治疗的价值
来源:脑血管病及重症文献导读
癫痫持续状态(SE)是一种危及生命的神经系统急症,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特别是持续时间长的 SE。目前的国际治疗指南建议立即服用苯二氮卓类药物作为一线抗癫痫药物,持续发作者再给予非麻醉二线抗癫痫药物,随后进一步给予诱导性人工昏迷终止发作。
近日,来自瑞士的Pia De Stefano等在Neurology 上公布了他们的研究结果,探讨在一线抗癫痫治疗后立即进行人工昏迷诱导以治疗癫痫持续状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而不是遵循推荐采取二线的药物治疗方法。最终作者认为,超过四分之一的患者进行了早期人工诱导昏迷,尤其是出现痉挛和更严重SE的年轻患者。数据表明,这种积极的治疗升级与并发症的增加无关,但与SE、ICU和住院时间的缩短有关。
8,速递 | 独特作用机制,创新精神分裂症疗法启动潜在关键性临床试验
来源:药明康德
近日,专注于开发针对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疾病的创新疗法的Newron Pharmaceuticals宣布启动临床试验Study 008A,这是首个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开展的关于evenamide的潜在关键性研究。
Evenamide具有独特的作用机制:谷氨酸调节和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阻断。Evenamide可调节持续的重复放电,而不引起正常神经元兴奋性的损害。使异常钠通道活性诱导的谷氨酸释放正常化。在一项2a期临床研究中,与安慰剂相比,在两种最常用的处方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基础上加用evenamide可显著改善精神病症状。
来源:brainnews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2ODEyOTE3OQ==&mid=2649605498&idx=8&sn=dcd65e849c1172b968c09fecb6a58a44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