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高分子科学前沿
人类一直为实现人体感官功能“复制”到假肢、机器人身上而努力。人体的机敏感觉细胞可以感知外界的机械刺激,随后信号经过突触转化、神经纤维传输,最终被传递到大脑用于信息判断与动作决策。近日,中国与新加坡科研人员提出了一种电气双层微分离的结构,实现了信号感知、传输、识别一体化的仿生触摸感知神经器件。相关研究成果以A bioinspired analogous nerve toward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为题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该研究人员包括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郑元谨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任洪亮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刘存志教授和北京理工大学王涌天教授等。
研究人员将两张沉积有导电石墨薄膜的长条状纸张衬底面对面地固定在一起,实现了电气双层微分离的结构,进而以此制备了原型器件。经过研究发现,这种器件集成了触摸感知、传输、识别一体化的功能。为了验证器件功能的可行性,研究团队展示了这种仿生器件在人机交互、人工智能方面的潜在应用。此外,他们在文中指出目前该仿生触摸感知神经器件还处在初步阶段,许多问题还有待急需解决。
可以试想一下,未来仿生机器人如果拥有了人类一样甚至更强大的感觉神经功能会是怎样的情形?握手会感觉到力度,被门夹到会觉得疼,人们的拥抱会感到温暖,这些科幻电影的场景正越来越接近现实。
来源:Polymer-science 高分子科学前沿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NjM5NzA5OA==&mid=2651725778&idx=4&sn=f60528ef8dee1abd1a89816e7b789c15&chksm=8b4a0d97bc3d8481d7438d8138ad982e36d84a0c1fa4357f1c6e7ce06166966e523f3b71f6c2&scene=27#wechat_redirect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