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深海极端环境模拟研究实验室研究员周义明、博士毕业生方京研究开发了低温热液实验氧逸度缓冲和测量方法,将传统氧逸度缓冲技术的温度下限从450℃扩展至200℃。
传统氧逸度缓冲技术只适用于450℃以上的实验研究工作。较低温条件下,H2在贵金属半透膜(Pt、AgPd合金)中的扩散速率非常低,很难在合理的实验周期内实现H2的扩散平衡,导致一些在较低温度条件下受氧化还原条件制约的地球化学过程无法在实验室内开展精确的实验地球化学限定。
深海所该研究定量测定了熔融毛细硅管在200—350℃条件下H2的扩散性质。结果表明,即使在低温(<450℃)条件下H2仍可以快速对熔融毛细硅管实现扩散平衡,且平衡后熔融毛细硅管内H2的压力和实验环境中H2压力一致,说明熔融毛细硅管是合适的低温氢半透膜。该研究将熔融毛细硅管制成氢逸度感应腔,测定了Ni-NiO和Co-CoO氧逸度缓冲对在100MPa、300—400℃条件下的氢逸度和氧逸度值。测定结果表明:Ni-NiO和Co-CoO缓冲对在实验条件下12小时即可实现平衡,且测定的氧逸度值与据热力学数据库计算的值和据前人测定的高温条件下氧逸度-温度关系式反算的值十分接近。
相关成果以Redox control and measurement in low-temperature (<450℃) hydrothermal experiments为题,发表在American Mineralogist上。
低温热液实验氧逸度缓冲和测量实验装置图
内容来源:中国科学院来源:中国科学院
原文链接:http://www.cas.cn/syky/202108/t20210818_4802321.shtml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