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学者通过电子云调控发现石墨相变新机制

科技日报  |   2021-08-02 10:15

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了解到,该校朱彦武教授团队通过原位X射线研究,结合第一原理计算提出了3R石墨到2H石墨的层间滑移路径,并通过研究同一区域接触氮化锂前后的薄层石墨拉曼信号变化,确认了其电荷状态变化。相关成果日前发表在知名学术期刊《纳米快报》上。

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石墨烯制备等领域的重要原材料,石墨一般包含两种晶格结构:六方相(简称2H相)和菱形相(简称3R相)。其中,2H相能量较低,在粉体中占比较高;3R相能量较高,在粉体一般占比较低。但随着石墨颗粒碎化,片径减小,3R相占比逐渐升高,最高可达50%。

最近研究表明,3R相石墨能带结构中包含三维狄拉克锥,电子态具有间隙,在低温下电子传输受表面态支配;3R堆叠形式的三层石墨烯表面具有的平坦能带有助于产生强关联现象,从而产生具有自发对称性破缺,例如铁磁有序态和表面超导态。在已有的石墨相变研究中,为将石墨粉体中的3R相全部转变为2H相,常需要对其进行高温高压石墨化处理,或采用激光加热、焦耳热等手段,所需条件苛刻,能耗较大。

科研人员经过长期研究发现,在石墨粉体中加入少量氮化锂晶体粉末,即可在较低温度下实现大范围片径尺寸宏量石墨粉体中的3R相向2H相完全转变。进一步研究发现,该条件下石墨相变机理为:功函数差异导致氮化锂晶体粉末在接触石墨时将部分电子转移至石墨的共轭π电子云,使得石墨层间距异常增大,从而显著降低石墨层间滑移能垒,使得3R相得以在更加温和条件下转变为2H相。

这项研究成果通过对石墨电子云形态进行调控,有望实现对石墨堆叠形态和性质的精确控制,也为其他碳基材料结构调控及新型碳材料制备提供了新思路。

内容来源:科技日报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相关推荐 换一换

  • 袁勇
    0
    科界平台,科学全面,解读权威,值得关注!!!
  • 谢明华
    0
    航天是一项高风险事业。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是作为航天人一项基本的工作素养,一项工艺的参数大小、一个参数正负号的疏漏,都会造成无法弥补的后果。
  • 周文
    0
    类似的情况,在宇宙中会怎样?在看了一篇《逼近绝对零度》的文章之后,里面通过等效实验把大体积物体“冷”到近乎绝对零度——那么在这样的“制冷”技术下,在真空状态中模拟高能宇宙射线对原子进行轰击,把原子核轰击出去——剩下的电子电荷们因为在“制冷”到近乎绝对零度的情况下进行这样的过程,不同原子一次次重复实验会不会在成像图上形成类似于星系周围暗物质晕染那样的东西;毕竟看似绚丽多彩的星系图像其实是优化后的产物,真实的宇宙其实并不是这样!
  • 廉保友
    0
    以史为镜、以史明志,知史爱党、知史爱国!
  • 徐玉洁
    0
    每天打开科技工作者之家,可以学到许多知识,棒
没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