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发育所张劲松组发现大豆耐盐新机制

iPlants  |   2021-07-26 20:41


近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张劲松、陈受宜和张万科研究团队在知名的国际期刊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 上在线发表了题为"Nuclear factor Y subunit GmNFYA competes with GmHDA13 for interaction with GmFVE to positively regulate salt tolerance in soybean"的研究论文,阐述他们在大豆盐胁迫应答研究中的新成果。

20210727023312_851ecb.jpg

盐碱、干旱等非生物胁迫是制约农业生产的主要环境因素。这些胁迫环境不利于作物生长,造成减产甚至导致植物死亡。张劲松、陈受宜和张万科研究团队以重要的作物大豆为研究材料,一直致力于研究植物抵抗非生物胁迫的分子机制。如果能提高大豆的耐盐能力,一方面有助于增强大豆对灾害的抵抗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低盐碱化的土地,增加大豆种植面积。最近,这个团队取得研究突破,他们发现了一个核因子Y(Nuclear factor Y)复合体的成员GmNFYA,并揭示GmNFYA参与了组蛋白乙酰化修饰的调控,进而促进下游耐盐基因表达,从而提高大豆的耐盐能力。

在各种大豆品种之间,GmNFYA基因的编码并没有差异。无论是栽培大豆还是野生大豆,当它们受到盐胁迫时,GmNFYA基因的表达量都会显著的提高,暗示了大豆的盐胁迫应答是与这个基因的表达量有关的。在栽培大豆品种JACK中过量表达GmNFYA基因,可以显著的提高转基因大豆的抗盐能力(图1)。

20210727023313_90d574.jpg

图1. 过量表达GmNFYA提高转基因大豆的耐盐能力。对照:野生型JACK和转基因的阴性植株Null。

在解析GmNFYA分子机制的过程中,该团队发现GmNFYA蛋白能与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复合体的组分FVE相互作用,并且GmNFYA和FVE能识别相同的一组下游耐盐基因。这个复合体组分包括FVE和HDAC13 (histone deacetylases),它们在大豆盐胁迫应答中都起负调控作用,降低FVE和HDAC13基因的表达量反而能提高大豆植株的耐盐能力(图2)。组蛋白H3K9的乙酰化修饰(H3K9ac)通常代表附近基因出于“打开”的状态。FVE/HDAC13复合体对组蛋白H3K9进行去乙酰化修饰,使得附近的耐盐基因被"关闭"。一个有趣的发现是GmNFYA蛋白仅识别复合体组分中的FVE,却并不与HDAC13相互作用,它似乎与HDAC13竞争着去结合FVE蛋白。当GmNFYA基因表达量提高后,它所调控的耐盐基因附近的组蛋白H3K9的乙酰化程度会提高,这些基因表达量也随之升高。

20210727023314_a2aad0.jpg

图2. FVE和HDAC13负调控大豆耐盐能力

通过各种生理生化实验,GmNFYA促进大豆耐盐的分子机制最终得到解析(图3)。在水分充足的条件下,环境适合大豆正常生长,并不需要耐盐基因发挥太多作用。此时FVE与HDAC13保持复合体状态。通过FVE特异识别DNA的功能,FVE/HDAC13定位到一组耐盐基因。复合体对组蛋白进行去乙酰化修饰,从而"关闭"这些耐盐基因。而当大豆遭遇盐胁迫时,GmNFYA基因被大幅度的诱导表达。GmNFYA和FVE识别相同的下游基因,并且竞争性的"抢夺"了FVE,使得HDAC13不能再结合上来,从而保住了附近组蛋白H3K9的乙酰化状态。耐盐基因"打开"后,大豆的抗氧化能力得到提高;膜系统受到更多保护;盐环境下的存活和生长能力都得到大幅提高。GmNFYA基因能有效的提高大豆的耐盐能力,并且它在耐盐大豆品种中的表达量显著的高于盐敏感的品种,这种差异是由启动子序列变异导致的。因着这些特性,GmNFYA基因在耐盐大豆的培育中具有重大的应用价值。


20210727023315_b3d0a8.jpg

图3. NFYA的分子调控模型


来源:iPlants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zNzczODE4Mg==&mid=2247518762&idx=6&sn=88978eca250f3f27e6ee44301b073f78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相关推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