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40秒就有1人死于乳腺癌,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出现这5种症状要小心…

安徽省科协  |   2021-07-16 21:56








公众科普 科学传播!点击上方蓝字一键关注

 









本文专家:


彭韵兰,西南交通大学医学院,硕士研究生


王浩斌,医学博士,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西南交通大学附属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对于女性来说,一生中可能备受这样或那样的疾病的折磨。


其中,乳腺问题,不乏成为绝大多数女性的一大困扰。



乳腺癌,已成为全球癌症发病率第一大癌。亚洲超40%的乳腺癌患者年龄在50岁以下,我国乳腺癌死亡率每年超7万,明显高于发达国家。


据国家癌症中心统计,我国每20秒左右就有1人患乳腺癌,每40秒左右就有1人死于乳腺癌。


国际肿瘤学顶级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肿瘤学》(JAMA Oncology)的一份大规模研究显示:男性乳腺癌患者的死亡率更高,比女性高出19%。


乳腺癌发生在男性身上,你觉得不可思议?不信你看↓



新闻截图


很多人一旦发现乳腺问题,就认为要切除乳腺。


那么乳腺癌可以预防吗?得了乳腺癌一定要做全切吗?


关于乳腺癌,首先要学会的就是自查发病信号。


乳腺癌的发病信号有哪些?



尽早预防乳腺问题,注意在家时可以自查乳房是否出现以下“信号”:


①乳房不对称、乳房肿块:观察双侧乳房是否对称;用左手以右侧乳头为中心,三指指腹轻按右乳房各部位,感受乳房是否有肿块、触痛、局部增厚等。同理查左乳。(记住:手法不是抓和捏!)


②乳头溢液:尤其是血性溢液。


③皮肤改变:表面皮肤有无脱皮、红肿或糜烂;有无“橘皮征”、“酒窝征”。


④乳头、乳晕异常:肿瘤位于或接近乳头深部,可引起乳头回缩。


肿瘤距乳头较远但侵犯乳腺内的大导管时,可引起乳头回缩或抬高。观察乳头皮肤有无瘙痒、糜烂、结痂、脱屑,乳晕有无水肿。


⑤腋窝淋巴结肿大:自查以三指指腹轻按腋窝处,感受是否有散在、质硬、可推动的肿块,晚期可在锁骨上和对侧腋窝摸到转移的淋巴结。


有人可能会问了,那为什么男性也会得乳腺癌呢?


男性也会得乳腺癌?



临床上认为以下为乳腺癌的高危人群:


①有明显的乳腺癌遗传倾向(比如家族中携带有BRCA1/BRCA2基因);


②既往有乳腺导管或小叶不典型增生或小叶原位癌病史;


③30岁前接受过胸部放疗的人群,属于乳腺癌高危人群;


④患者自身有,或其血缘近亲有乳腺癌(包括男性近亲)和/或卵巢上皮癌、输卵管癌、原发性腹膜癌病史。


关于男性得乳腺癌的原因暂不十分明确,但乳腺癌具有家族遗传性,可能是家族中有乳腺癌史,或者是患者自身体内的激素水平出现异常,另外也有可能是出现了性染色体异常的情况等。


乳腺癌一定要做全切手术?



有一点要明确:乳腺癌患者不是全部都要做乳房全切术。


①乳腺癌的治疗以手术为主。


乳腺癌的治疗是以外科手术为主,结合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多种手段的综合治疗;手术治疗效果并不是切除范围越大就越好。


因此,大部分乳腺癌患者都会采用乳房切除术治疗肿瘤,但不是“一刀切”。


②外科治疗提倡“保乳文化”。


近年来研究证实乳腺癌自发病开始是一个全身性疾病,因而缩小手术范围、加强综合辅助治疗越来越重要,因此外科治疗提倡“保乳文化”。


欧美发达国家的保乳手术可占乳腺癌手术的50%以上。


③新辅助治疗与保乳手术相互推进。


有些患者朋友想保乳却没有保乳机会的,就只能悲伤的切除乳房了吗?


答案是:不,因为还有新辅助治疗。


现在新辅助治疗将不可保乳或保乳困难的患者变成可保乳患者。


此外,新辅助治疗对局部晚期乳腺癌有了越来越高的病理缓解率,促使更多临床医师对于肿块较大而不可直接实施保乳手术的乳腺癌患者,推行新辅助治疗。

 

哪些患者可做保乳手术?



①早期乳腺癌,且有保留乳房需求的患者。


②临床Ⅰ期、Ⅱ期,肿瘤最大径≤3 cm,且术后能保留适宜的乳房体积和良好的乳房外形者。


同一个象限的多个病灶(假定为同一个肿瘤来源)的患者也可以接受保乳手术。


③临床Ⅲ期(炎性乳腺癌除外)经新辅助化疗降期达到保留乳房标准的患者,可以慎重考虑。


④满足上述条件,并注意以下两点:患者需对术后放疗耐受,患者保乳手术后需要联合全乳放疗;腋窝淋巴结转移或前哨淋巴结阳性的患者,应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


如何预防乳腺疾病?



预防乳腺癌疾病,在日常生活中主要注意以下四点:


①健康饮食;②规律作息;③稳定情绪;④定期体检。


定期体检要求如下:


a.一般风险人群:建议20~39岁每1-3年1次临床检查。40~69岁每1~2年1次乳腺X线检查、每年1次临床检查。70岁以上每年1次临床检查。


b.高危人群:建议提前进行筛查(小于40岁),筛查间推荐每年1次,筛查手段除乳腺X线检查外,还可应用MRI等影像学手段。


来源:科普中国:ID:Science_China

作者:王浩斌,彭韵兰

来源:kepu-ah-dyh 科普安徽订阅号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2MzE5NTMzNA==&mid=2247512921&idx=4&sn=212d41002d7c08464fb65b3805a8a213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