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市南湖区东栅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孙志华,披肝沥胆的一线战士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2020年的春节平添了寒意, 身为嘉兴市南湖区东栅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的孙志华,恪尽职守连续奋战至今,为阻击疫情注入了暖流。
排兵布阵强担当
从农历年前战“疫”打响的那一刻起,孙志华第一时间牵头成立了领导小组,建立会商机制,根据疫情形势发展调整力量分布,指挥全中心医疗人员,分兵把守各个“阻击点”,多次组织业务知识培训,为疫情防控打下专业基础。强化预检分诊,从最初的“涉及武汉人员测温”,到“凡是来院人员都测温”,做到一个不漏。中心建立呼吸道门诊,利用现有条件按规范设置呼吸道发热门诊,把好社区监测的头道关。在集中隔离、居家随访、车站卡点、物资供应等各个“战区”,他选派了精兵强将,严格操作规范,明确落实了阻击任务。
冲锋陷阵做表率
正月初一晚饭时分,孙志华接到了南湖新区(东栅街道)指挥部的电话,要求筹建集中隔离点。闻令而动,放下碗筷他立即奔赴现场,对隔离留观的各个环节进行流程设计,现场指导工作人员如何穿戴隔离衣、口罩帽子等自我防护,做好每日消毒,对隔离点的通道、人员分布,物资、垃圾储运等一一进行分区。亲自采集隔离对象医学信息,当天收住15人,一直工作到凌晨。在随后的几天,陆续参与建立街道第二第三个集中隔离点,并任三个隔离点的医疗负责人,承担起每日管理工作。辖区出现了疫点,他第一时间赶到,与街道、派出所领导一起商议硬隔离管控措施,指导社区楼道消毒,建立人员登记,安排家庭医生随访监测。
志愿服务显本色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孙志华发起成立了党员志愿者先锋队,身先士卒,利用早中晚的时间,承担大量志愿者工作。正月初一一大早,赶去菜场购买了食材,为一线值班的同事包饺子解决了午饭问题。集中隔离点刚建起来的那几天,早餐没人送,垃圾没人运,他连续一周为隔离对象和一线同事送早餐,用专车运转医疗垃圾,有的居家隔离对象慢病药物吃完了,他会同社区干部一起到医院、药店配好药送到居民家中,还多次为社区和隔离点送去防护用品或消毒药品,和单位其他领导一起多次慰问一线工作和因隔离休养的同事。
组织协调保平安
疫情防控牵扯着每个人的心,守土有责关乎辖区的平安稳定。这段时间以来,除了口罩、帽子等防护用品外,他还多了一个设备——蓝牙耳机,每天接打百来个电话,有时是开车、有时手里提着物品,他说“这样可以提高效率”。他努力做好辖区医疗机构负责人的角色,对涉及防控有关的对象、物资、数据等各方面尽力组织协调,为辖区内外相关部门通力协作抗击疫情架起了桥梁。
冬天总会过去,春天一定会到来!他坚信,在这场疫情阻击战中,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打赢这场人民战、总体战、阻击战指日可待!
舟山市预防医学会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委员会副主任李科峰,“进击”的流行病学调查组
李科峰是舟山市预防医学会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委员会副主任,他率领的传染病预防控制科及其他业务科室的技术骨干一起承担着流行病学调查工作。自从舟山市出现第一个疑似病例后,李科峰便一直冲在战“疫”的前线。
每个病例发病前14天的社会活动情况,发病后到医院隔离这期间所到过的地方、所接触过的人群、所乘坐过的交通工具、与哪些人吃过饭等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他们必须调查清楚的重点。特别是在疫情发生前期,广大市民对新冠肺炎认知还不到位,往往会有抵触不配合的情况发生,但李科峰和他的战友还是不厌其烦地加以耐心劝导,这才及时地挖掘出了新冠肺炎的传播途径真相,切断了疫情在舟山市蔓延的风险。
持续严峻的疫情带来的是工作量的陡然增加,排兵布阵的人手不足并没能阻止李科峰和他的战友的脚步。白天,李科峰随时出动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晚上回来后,他又马不停蹄地投入到紧张的数据整理工作中,忙完了繁重的工作,他还要不断地去学习业务,以应对瞬息万变的疫情。
作为党支部书记的李科峰始终充分发挥着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他深知“患者的诊治在医院,而整体疫情防控工作的根基则是流行病学调查。流行病学调查了解得越细致,越有利于了解被调查对象在有传染性期间与什么人有过接触”。为此,在这过去将近一个月内,他们往往早上八点到岗,直到凌晨才结束工作。
正是李科峰和他的流行病学调查小组事无巨细地努力,在健康人群和感染者中间筑起了一道生死攸关的防火墙,有效地保障了广大市民的健康和安全。然而,身为舟山当地人,且自己的家就在单位附近的李科峰却在春节期间连一顿团圆饭都没有回家吃过。
病毒一天不扫除干净,工作就一刻不会停止下来。对于这场全民战“疫”,李科峰显得很有信心
舟山市预防医学会微生物检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王虹玲,离病毒最近的“密封白”
王虹玲是舟山市预防医学会微生物检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先后经历过SARS、H1N1、H7N9等重大事件,是一名有着长达20多年工龄的老疾控人。自从舟山市出现第一例新冠肺炎病例以来,她所在的微生物实验室就一直处于高效运转的状态。对于广大市民来说,舟山市“无新增确诊病例”是常态,可对于王虹玲而言,他们的实验室每天还是会有大量样本被送进来供检测,以便及时发现可能的传染源。
病毒检测实验室承担全市所有病例检测的重任,全市所有病例样本在被送来检测后都需要先仔细核对信息后混匀分装,经过核酸提取、体系配置,最后才能加样上机进行PCR扩增。这期间大量的样本处理和纯手工的核酸提取是最为耗时的,需要反复地核对各种样品的信息和名字,以及繁琐的核酸提取操作。在这一过程中,极容易产生释放气溶胶。因此,王虹玲非常强调防护做到位,操作步骤做到位,将感染风险降到最小。但仅有4名检测人员,人员少、任务重是王虹玲首先要克服的困难。特别是在舟山市疫情最严峻时期,尽管实验室采取了“四名人员轮班倒,一台机器不停歇”的运转模式,但他们还是往往会工作到第二天凌晨,然后第二天照常上岗。
身着“密封白”,心怀“火热心”。连日来的长时间精神紧绷和高强度体力消耗让不少检验人员出现了身体不适。但王虹玲他们并没有退缩。很多人并不一定知道,每批病毒的检测时间往往长达4个多小时,而PCR扩增也要将近2个小时才能结束,因此往往每批20个左右的病例样本需要6个小时才能出结果,但王虹玲和她的同事还是力争在最短时间、最高效率完成检测。
与病毒打交道如同在和死亡打扑克,任何一个步骤出了错,都会将自己推向输的局面。而这是王虹玲近一个月来一直在重复又重复的工作。每天进实验室前,王虹玲都要先将自己武装起来,护目镜、手套、口罩、鞋套,缺一不可,为了保证防护效果,护目镜和口罩都必须压紧以免让病毒有了可乘之机。如此一来,往往在持续穿戴6个小时后,每个人都是满头的汗水和满脸的压痕,但是王虹玲对此已是习以为常。因为大家都明白,这是构建在他们和病毒之间的最重要的屏障,马虎不得。
夙夜匪懈,战“疫”不止,王虹玲和另一名有着12年工龄的同事采取以老带新的方式迎接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守护着广大市民的健康。在此期间,王虹玲和她的同事合作的协调性的默契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需要递给什么东西,一个小小的动作或敲个窗就能马上领悟,这也只有经历过共患难的团队才能达到的默契。
工作虽然艰辛,但让王虹玲深感欣慰的是,经过此次疫情,她也看到年轻人成熟了,无论是从业务上还是心智上都成熟很多,特别是在业务处理上,这些年轻人表现出了独当一面的能力。
来源:浙江省科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