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生态所在全球玉米农田肥料氮利用效率和去向方面取得新进展

农环视界  |   2021-07-09 20:53

20210710050409_952b98.jpg

农田施用氮肥会显著提高粮食产量,然而过量施用氮肥也会造成作物利用率下降、损失增多并进而引发环境问题。量化施入农田氮肥的去向和利用效率是农田氮肥管理的基础。为实现可持续粮食生产的目的,研究人员设计了不同农田管理措施来增加作物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同时也减少氮损失带来的环境污染。然而,在不同土壤-气候和农田管理条件下,氮肥去向和利用效率存在较大差异。认识这些差异及其背后的原因可以帮我们更好地管理氮肥,提高其资源效率,减少其损失带来的环境污染。

基于此,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稳定同位素生态学研究组与美国马里兰大学环境科学研究中心阿巴拉契亚实验室合作,收集了全球74篇利用15N田间原位示踪法量化玉米农田肥料氮去向的文献(图1),从中提取了366个观测数据,系统分析比较了常规耕作条件下氮肥利用率和氮肥去向的地区间差异,并进一步分析了不同农田管理措施的影响。研究发现,施入玉米系统的当季氮肥全球平均有41%被作物吸收利用,31%残留在土壤,28%损失掉(进入水体和大气)。其中作物吸收利用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欧美国家的吸收比例(42-54%)要显著高于中国( 33%)(图2)。相关分析表明,中国玉米农田氮利用效率较低可能与该地区较低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有关。通过对比9种不同的农田管理措施对氮肥去向的影响,发现氮肥深施和多次施用可显著增加玉米产量、氮吸收和氮肥利用率,并减少损失。该研究系统总结了以往15N示踪玉米农田肥料氮去向方面的研究结果,增加了人们对有关不同自然和农田管理条件下氮肥去向差异的理解,为提升农田氮肥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以上成果以“Fates and use efficiency of nitrogen fertilizer in maize cropping systems and their responses to technologies and management practices: A global analysis on field 15N tracer studies”为题发表于美国AGU著名开放获取期刊Earth’s Future 上。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稳定同位素生态学组项目副研究员全智为该文第一作者,马里兰大学环境科学研究中心Zhang Xin(张鑫)副教授和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方运霆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兴辽英才”等项目的资助。

20210710050409_9ba63a.jpg

图1. 全球玉米农田系统15N原位示踪试验站点分布图(n=114)


20210710050410_a4412f.jpg

图2. 全球玉米农田系统的常规管理条件下氮肥去向区域差异(15N原位示踪)英文简写,N:北美,C:中国,E:欧盟,O:其他国家和地区;柱状图中的数字为观测数;误差线为标准差


20210710050411_b00d36.jpg

图3. 不同农田管理措施对玉米产量、氮吸收、肥料氮贡献比例(%Ndff)以及农田肥料氮去向(15N uptake、15N soil retention、15N unrecovered)的影响

英文简写,EEFs:增效氮肥(包括缓控释肥,硝化/脲酶抑制剂添加等);OF:其他氮肥(相比尿素,试验其他铵态氮肥);NT/RT:免耕或少耕;DP:氮肥深施;ISF:氮肥多次施用;RBP:减少氮肥基施的比例;COM:氮肥和有机物料同时施用;IFR-H:增加氮肥用量(增幅≥100%);IFR-L:增加氮肥用量(增幅<100%);RFR-L:减少氮肥用量(减幅<50%);RFR-M:减少氮肥用量(减幅=50%);RFR-H:减少氮肥用量(减幅>50%)

来源:农环视界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1NzM0MjI1NQ==&mid=2247495923&idx=1&sn=fa5eba21f7e4922c188b50219e0787b7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相关推荐 换一换

  • 史庆垒
    0
    科界是个很好的学习平台,使我进步,非常感谢!
  • 胡林军
    0
    每天登录科界,学习新知识,开拓视野。
  • 荆春杰
    0
    普及科学知识 传播科学思想 弘扬科学精神
  • 苏明利
    0
    得也开心,失也淡定,生命中发生的每一件事不过是往事。
  • 赵文象
    0
    从宁夏科普作家协会获悉,即日起至9月10日,由宁夏科技厅主办的“2021年宁夏科普作品创作与传播大赛”面向全国征集原创科普作品。据悉,凡是有科普创作和传播能力的优秀团队及个人,包括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社会团体或各领域科普爱好者,均可参赛。参赛作品分为科普文章、科普挂图、科普摄影、科普动画四个类型,每类作品分别评选出一等奖2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10名及优秀奖若干名,奖金300元至1.5万元不等。科普作品内容必须积极健康向上,不得与国家法律法规相抵触。主题鲜明,具有较高的科学性、思想性、艺术性和通俗性,具有科普传播的价值与意义。评选分为初评、复评、网络投票和综合评定4个阶段。按照申报要求,组委会先组织评审专家对所有参赛科普作品进行初评、复评,入围作品确定偶,通过网络、移动端大众投票评选,吸引公众参与,促进科普作品传播。依据以上三次评选结果,由评审专家组综合评审,确定科普作品等次。“此举为激发全社会科普创作活力,培养科普创作人才,营造人人参与、人人创作、人人传播的浓厚科普氛围,促进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传播和普及,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宁夏科普作家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最终结果将于12月上旬在典赞•2021宁夏科普作品创作与传播大赛中正式公布。
  • 刘原昊
    0
    每天来阅读文章学习新知识 Oh yeah
  • 刘益君
    0
    认真对待生活中的每一天,科学合理安排工作、学习、生活。
  • 张南南
    0
    每天打开科技工作者之家app阅读文章已经成为习惯。
没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