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为何选择中国共产党?

广州博融智库咨询股份有限公司  |   2021-06-29 06:05

世界知名调查机构2020年发布的一份信任度调查报告显示,中国民众对中国政府信任度达95%,在受访国家中排名第一。美国哈佛大学近年来的调查结论也与此类似。在中国已经执政70 多年的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如此高的人民支持率?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选择,这种选择本质上就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以历史认同为前提、以价值认同为灵魂、以绩效认同为基础、以文化认同为根脉,中国人民对中国共产党产生了深沉的情感认同,进而形成坚定的政党认同。


1.1 历史认同:300 多个政党中脱颖而出

今天世界上仍有人不解,中国为何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一家瑞士媒体指出了其中的关键:中国人民清楚了解那段因帝国主义、外国势力入侵而遭受“百年屈辱”的历史,也了解“西式民主”曾给近代中国带来的极大混乱。 中国共产党的合法性源自历史,是人心向背决定的。

危局下的叩问

“当代中国根植于它的历史。” 落后就要挨打,是铭刻在中国人记忆深处的历史教训。1840 年后,西方列强对中国先后发动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多次大规模侵略战争,疯狂的劫掠让曾经的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山河破碎、民不聊生。

中国如同“覆屋之下、漏舟之中、薪火之上”,而四万万民众“为奴隶、为牛马、为犬羊,听人驱使、听人宰割”。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英国学者罗思义说:“在那样危险的情况下,每个中国人都在问,谁能来领导中国?”


多种政治尝试的失败

历史的选择是在各种政治力量的优胜劣汰中实现的。为救亡图存,君主立宪、议会制、总统制等都曾在中国尝试过,但都未能奏效。洋务派和维新派失败了;辛亥革命终结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仍未能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

近代以来,中国一度效仿西方实行议会制和多党政治,300多个政党和政治组织先后在历史舞台登场。人民曾深切期望,又在走马灯式的混乱现实中越发失望。时人称,“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就是历史真实写照。

美国学者费正清认为,1911 年的革命不能建立起西方式的新中国,重要原因是缺乏人民参与。这证明了没有依靠人民、不能组织发动人民的变革,无法真正获得人民的认可。


小推车推出的人民政权

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政党,关键要看这个政党能否赢得民心。谁能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历史和人民就会选择谁。

在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争夺政权关键的淮海战役中,为解放军运输给养的民工车辆,如果首尾相接将超过1000 公里。据统计,战役中有500 多万支援解放军的百姓,平均1 名战士身后就有9名百姓“护航”。

人民的小推车,推出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而“一个强大的政党,阻止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和政治的解体”。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换来的。

美国《外交学者》网站认为,“百年屈辱”不仅是对过去的深刻教训,在中国形成了一种“绝不再重演”的心态,也是对未来的警示,这是中国与西方的一大区别。


1.2 价值认同:“奉献指数”赢得“满意指数”

2020 年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现行标准下9899 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历史性解决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

和平年代的这场脱贫攻坚战中,1800 多名党员干部牺牲。支撑这一决心与行动的,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价值认同是政党认同的灵魂。中国共产党以自身“奉献指数”赢得人民“满意指数”,是获得民众高度认同的“谜底”。


“基因”与“内核”

人民至上可以说是中国共产党的“基因”。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冒“杀头”危险建党的初衷,是要给苦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找到一条生路,“保障人民之权利,谋益人民之幸福者也”,“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 从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把具有鲜明人民立场的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为了人民,中国共产党人甘愿牺牲一切,甚至生命。在中国共产党的创始者中,陈独秀两个儿子被国民党杀害,李大钊被军阀处以绞刑,毛泽东有6 位近亲牺牲。新中国成立前的171 名中共中央委员、候补委员中,近四分之一牺牲、遇难。 革命战争年代留下姓名的中共党员烈士共计370 万,还有大量无名烈士。


人民至上的“基因”是中国共产党的价值“内核”。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革命如此,建设如此,改革也是如此。11998 年长江抗洪的危急时刻,带头跳入洪水抢险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位将军。2008 年四川汶川地震后,第一时间抵达震中救援的是大批中共党员。2020 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全国支援湖北的4 万多名医护人员中,56.1% 是中共党员。“为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我们什么都可以豁得出来!”


知行合一的价值选择

“共产党辛劳为民族,共产党她一心救中国,她指给了人民解放的道路,她领导中国走向光明”,这首《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在网络投票中入选中国人最喜欢的歌曲之一。歌曲表达的是人民对党的深厚情感。

大多数中国人对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认同主要来自身边党员的言行。“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只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湖南省汝城县沙洲村徐解秀老人说。红军长征路过,3 名女红军借宿,见她家靠稻草御寒,临走时要把仅有的一条被子送给她,徐解秀坚拒,女红军就把被子剪下一半留下。

青年入党积极性是价值认同的“晴雨表”。2020 年北京大学4000 多名本科新生中,1500 多人递交了入党申请书。随着成功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等一系列重大事件,青年对党的拥护和认同达到新高度。2020 年共青团广东省委开展的一项覆盖全省近52万团员青年的网络调查显示,97.7% 的受访青年认为党的领导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因素,比上年调研结果进一步提升。


不断践履的价值承诺

中国共产党对人民有深沉的价值承诺,与人民构建起基于政治伦理的独特互动范式——党坚持人民立场、为人民奋斗牺牲;人民对党产生价值认同、行动支持,凝结成党与人民的鱼水深情、血肉联系。

为了践履价值承诺,中国共产党的奉献与牺牲举世罕见,党与人民之间“领导—拥护”“付出—认同”“主动代表—接受代表”的默契程度越来越高。这种信任与默契作为一种内隐的价值认同,超越制度层面而直抵民心,更为稳固持久。

美国记者、《西行漫记》作者埃德加・斯诺认为,中国共产党是一个纪律严明、深为人民爱戴的政党,之所以取得节节胜利,是因为能把满足人民大众迫切需要的纲领付诸行动,并能从大多数人民群众中汲取力量。


1.3 绩效认同:实实在在的民生成绩单

执政绩效是形成政党认同的基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向中国人民交出了怎样的成绩单?

如果用大数据“画像”,生活在1921 年的中国普通女性很可能是这样的:文盲;裹小脚;对外部世界极度缺乏认知;在新婚之夜才和伴侣第一次见面;因为战乱、缺医少药,可能只能活到三四十岁……

而生活在2021 年的中国普通女性很可能是这样的:在大学生人数高居世界第一的国家,靠努力就有机会获得高等教育;有稳定工作;有被选为各级人大代表中一员的权利;按中国女性平均预期寿命来估算,一般都可以活到79 岁……


个人命运的天壤之别,是中国百年巨变的缩影。19 世纪中叶后,中国积贫积弱。到20 世纪上半叶,“绝大多数中国人至多不过勉强维持生存而已”,一度被称为“东亚病夫”。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时,即使是西方最严苛的批评家也无法否认中国和中国人“超越想象”的改变。曾经“近半数人关心的是中午能不能吃上一碗米饭”的中国,如今已成为步入中高收入国家行列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拥有世界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


中国人能积极、自由和有意义地参与国家发展,并分享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惠及大多数人口的非凡收入增长”。 中国追求的发展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多个领域,被认为是真正全面的发展。虽仍面临挑战,但中国人离现代化的目标从未如此之近。

民族独立、持续发展和空前开放也让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发生根本改变,14 亿中国人的创造力和激情被充分激发出来。英国知名社会学家马丁・阿尔布劳说,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改变了整个民族的精神面貌和状态”。


在对“民富”与“国强”梦想的坚定追寻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出“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 成为这个时代最激动人心的成功故事之一。一个曾有被“开除球籍”2 危险的国家,如今已是全球事务的核心参与者。

在这样一份令人印象深刻的成绩单面前,就不难理解中国人民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绩效的认同。如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所说:“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得到人民的支持不是因为她本身的名字,而是因为实实在在的成绩……她为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进步。”


1.4 文化认同:人民信仰延续千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华5000 年文明孕育了家国一体、崇德修身、以民为本的政治文化,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根脉,也是其赢得人民认同的文化土壤。

家国一体

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中,许多人家境殷实却舍家弃业,以救国救民、变革社会为己任。不同寻常的选择背后,是中国自古“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在这些觉醒者身上的延续。

与西方文化以个体为本位的伦理价值不同,中国文化以家国为本位,强调“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这种家国一体的政治伦理,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是隐藏在中国人心灵深处的文化密码,形成了中华民族强烈的共同体意识和政治向心力。从秦朝统一中国起,虽有朝代更替的分分合合,但反对民族分裂、维护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构成了中华民族的集体意识。

近代以来,由于外敌的频繁入侵和统治阶层的腐朽,中国四分五裂,社会长期动荡,人民苦难深重,渴望有一个能捍卫主权、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治核心,中国共产党“以救民族于危亡”为己任,顺应了人民期待,建立了新中国。在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中国共产党继续弘扬家国情怀,把爱国之志转化为强国之举,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追求,凝聚起勠力同心、拼搏奋进的民族力量。


崇德修身

2020 年9 月8 日,中国以最高规格表彰医学专家钟南山、陈薇等抗疫英雄,他们都是中国共产党党员。风雨来袭时,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

共产党人干事业,一靠真理的力量,二靠人格的力量。中国共产党传承发扬崇德修身的传统政治智慧,倡导“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 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塑造中国共产党人的品格力量。在要求党员成为“先锋”的同时,对党的领导干部,更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通过层层严格筛选,让兼具崇高美德和卓越能力之人脱颖而出。习近平就是从陕北的一名农村大队书记起步,在基层和地方经过数十年历练,成为中共最高领导人。

加拿大政治学者贝淡宁认为,这种中国式贤能政治的优势非常明显,只有那些表现卓越的人才能走上高位,领袖们不是浪费金钱和时间投入选战,而是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才干。


民本思想

2019 年3 月22 日,习近平在罗马被问及“当选国家主席时的心情”时,他回答“我将无我,不负人民”。

“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民本思想。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坚定践行者,同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了传统民本思想。从“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到“我们做工作必须考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始

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再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6,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不断丰富和超越传统的民本思想。

中国共产党始终心怀为民造福的文化自觉。“无论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还是近几十年的经济腾飞,中共过去一百年的成就堪称翻天覆地。”英国共产党总书记罗伯特・格里菲思说,伟大成就源于中共始终没有脱离广大人民。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 一切成功发展振兴的民族,都是找到了适合自己实际的道路的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过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现代化历程,中国人民的命运深刻改变。

这一苦难辉煌进程中,百年相濡以沫、生死与共,中国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价值、绩效、文化等认同不断增进,生成“为了人民的党、人民自己的党”的情感认同,内化于心、外见于行。

这是政党认同最深沉、最持久的基石。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成为“人民之选”,得到中国人民的高度认同。


文章来自于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人 民 标 尺 — 从百年奋斗看中国共产党政治立场》

来源:china-broad 博融智库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OTQ0MzE0MQ==&mid=2649231443&idx=1&sn=3df3e6a8550b610057ec1c9d3d60ac40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