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精选】缺氮处理禾谷镰刀菌在氮素恢复后的致病力变化

中国农业工程学会  |   2021-06-08 11:30



《农业工程学报》2021年第37卷第4期刊载了南京农业大学柴喜存、周天宇、马海霞、王世鹏与刘玉涛的论文——“缺氮处理禾谷镰刀菌在氮素恢复后的致病力变化。该研究由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项目号:2019YFC1906104等资助。


引文信息:柴喜存,周天宇,马海霞,王世鹏,刘玉涛.缺氮处理禾谷镰刀菌在氮素恢复后的致病力变化[J].农业工程学报,2021,37(4):175-180.

研究目的与方法:

病害高发是限制秸秆还田技术实施的因素之一。为探讨因秸秆还田导致的土壤中氮素水平的变化对植物病原菌致病力的影响,该研究选择常见的随麦秸秆还田携入土中的禾谷镰刀菌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模拟分析5种不同缺氮处理(氮素占比分别为025%50%75%100%,其中100% 表示不缺氮处理,培养基中氯化铵浓度为1.0 g/L)下禾谷镰刀菌进行氮素恢复后生长量、孢子萌发率、毒素产量和侵染长度等的变化。

结果与结论:

结果发现,不同处理禾谷镰刀菌的生长速率具有明显差别,完全缺氮下(氮素占比为0)禾谷镰刀菌在氮素恢复24 h时,单位体积菌丝质量达到0.354 g/mL,明显高于其他处理(P<0.05),氮素恢复168 h后其孢子产量仅为8.2×105个/mL,显著低于其他处理(P<0.05),但产生的分生孢子在氮素恢复后具有最高的萌发率,达到46.00%,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在氮素占比仅为25%处理中,当氮素恢复24 h禾谷镰刀菌的毒素产量会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达到了1.361 μg/g;在不缺氮及氮素占比为50%和75%时,氮素恢复72 h禾谷镰刀菌的毒素产量才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在氮素恢复培养过程中,禾谷镰刀菌的侵染能力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氮素恢复72 h时,完全缺氮处理小麦苗病变长度为7.73 mm,显著低于氮素占比25%、50%和100%处理(P<0.05)。结果表明,短期缺氮(168 h)后补给氮素能够消除氮缺乏对禾谷镰刀菌生长造成的影响;在氮素恢复初期(2 h)禾谷镰刀菌致病能力会有所下降,随着氮素的消耗,禾谷镰刀菌处于部分缺氮环境时的产毒和侵染能力又大幅度提升,这将为秸秆还田后合理施肥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论参考。

本文由丨《农业工程学报》编辑部丨精编发布

欢迎留言、分享、点赞

转载、投稿、咨询

邮箱:tcsae@tcsae.org


公众号内回复【关键词】查询/获取更多信息

公众号内回复【0318】收看“科技论文质量提升系列活动(一):英文科技论文撰写和审阅交流”

公众号内回复【招聘】加入《农业工程学报》和IJABE编辑部



»» 点击  阅读原文  获取全文

来源:gh_c45100f8f9c0 农业工程学报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NjU1MzcwNQ==&mid=2653002784&idx=3&sn=bb78f6c08a1cda75659810e2701797c8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