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史

湖南科技报社  |   2021-05-23 19:54


1930 年 9 月 7 日,袁隆平出生于北京协和医院。


1953 年,袁隆平毕业于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


1961年7月,袁隆平在农校试验田中意外发现一株特殊性状的水稻。他利用该株水稻试种,发现其子代有不同性质,推论其为天然杂交水稻。


1964年,袁隆平用人工授粉的方式,培育出数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株种子。


1965 年 7 月,在安江农校附近稻田的南特号、早粳 4 号、胜利籼等品种中,袁隆平检查了 14000 多个稻穗,连同上年发现的不育株,共计找到 6 株天然雄性不育的植株。


1966 年 2 月 28 日,袁隆平在《科学通报》上发表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正是这篇论文开启了杂交水稻科研的大门。


1970年,袁隆平选育出了野生雄性败育稻“野败”。


1972年,袁隆平与同事们一起率先育成我国第一个实用的水稻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二九南1号A”。


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的“南优1号”,在湖南、广西等地试种,平均亩产超过500公斤。


1973 年10 月,袁隆平发表了《利用 “野败” 选育三系的进展》一文,正式宣告中国籼型杂交水稻 “三系”配套成功 。


1974年,我国第一个强优势杂交组合“南优2号”培育成功,亩产高达628公斤,而普通水稻亩产只有200多公斤。


1975 年,袁隆平攻克 “制种关”,研究出一整套生产杂交稻种子的制种技术。


1976年开始,杂交水稻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比常规稻平均增产20%左右。


1977 年,袁隆平发表了《杂交水稻培育的实践和理论》与《杂交水稻制种与高产的关键技术》两篇重要论文。


1980年以来,袁隆平先后育成“威优64”“威优49”等几个大面积推广的早熟、多抗新组合。


1981年,“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荣获中国第一个国家技术发明奖。


1982年,袁隆平在国际水稻召开的学术讨论会上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1987年,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列入国家“863”计划,袁隆平挂帅开展全国性的协作攻关。


1995年,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成功,普遍比同熟期的三系杂交稻每亩增产5%~10%。同年,袁隆平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6年,“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启动,计划分三期实现水稻超高产目标。即2000年水稻单产达700公斤、2005年达800公斤、2015年达900公斤。


1998年,袁隆平主持的长江流域两系法杂交早籼稻选育研究获得突破,育成优质、高产、早中熟的两系早籼稻组合,为解决长期以来长江流域早籼稻米质不好、产量不高的难题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2000年,实现水稻单产700公斤攻关目标。


2004年,实现水稻单产800公斤攻关目标。


2011年,袁隆平团队在湖南省隆回县实现水稻百亩片平均亩产926.6公斤。


2012年,浙江宁波市鄞州区百亩片平均亩产达963.65公斤。连续两年、两地突破亩产900公斤,标志着超级稻三期攻关提前3年基本实现。


2013年,我国启动超级杂交稻第四期亩产1000公斤的攻关。


2014年,袁隆平团队在湖南省溆浦县,将水稻平均亩产提升到1026.70公斤,水稻亩产首次突破1000公斤。


2019年,袁隆平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2020年,湖南衡南基地的第三代双季杂交稻亩产达1530.76公斤,超过了亩产1500公斤的预期目标。


2021年5月,由袁隆平任首席科学家的“杂交水稻双季亩产1500公斤试验示范”项目在三亚测产再获佳绩,“超优千号”超级杂交水稻测产结果为平均亩产1004.83公斤。



来源:综合新闻报道

编辑:余杏

觉得有用请点“在看”

来源:hunankejibao 湖南科技报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NTg2OTEzOA==&mid=2651805654&idx=4&sn=41d05877bc0988111b35ff9b3d822b9d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