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完善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对流动人口精神心理健康的防治要以早识别、早预防、早治疗为原则。
“我国流动人口队伍日渐庞大,心理健康水平亟待提升。”近日,在以“促进流动人口发展,助力健康中国行动”为主题的第四届“流动人口健康与发展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如是表示。
《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8》显示,目前我国流动人口总量超过2.4亿人,其中外出务工人员高达1.7亿余人次,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0%。流动人口数量日益增多的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如对新居住地生活节奏和环境的不适应、无法及时得到家庭支持等。
全球范围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流动人口精神分裂症的患病风险增加1.7倍,子代精神分裂症的患病风险增加3.5倍;心境障碍的患病风险提高36%,其中抑郁障碍的患病率约为15.6%,产后抑郁的患病率约为12%;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患病率约为9%。而我国流动人口精神心理卫生现状也不乐观。一项研究显示,深圳地区农村务工人员常见精神障碍的发生率为34.4%,其中重度抑郁障碍的患病率为5.1%;广州地区流动人口酒精使用障碍的发生率高达17%,抑郁障碍的患病率约为9%,务工人员子女精神心理问题的发生率也高达21%。
“流动人口精神心理健康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性别、年龄、经济收入、社会支持程度等。”陆林说。
数据调查显示,女性务工人员患精神障碍的风险是男性的1.8倍;相比于36~56岁的外出务工人员,26~35岁的外出务工人员患精神障碍的风险增加36%,16~25岁的外出务工人员患精神障碍的风险增加65%;收入不足的流动人口患精神障碍的风险是收入充足者的2.4倍。
社会排斥也对流动人口的精神心理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包括经济排斥(社保歧视、工资拖欠等)、人际排斥(休闲活动少、不被尊重、污名化、难以融入社区等)以及文化/心理排斥(缺乏归属感、文化冲突)。
“在这种情况下,流动人口面对压力事件时更易出现焦虑、抑郁问题,且其出现焦虑抑郁症状时也很难寻求到帮助。”陆林说。
除流动人口外,陆林还呼吁应关注与流动人口相伴的总量近7000万人次的留守儿童以及在过去15年间以惊人速度增长的空巢老人的精神心理健康情况。
调查表明,留守儿童焦虑障碍患病率为57.6%,抑郁障碍患病率为24.8%,而人格偏离、网络成瘾及自杀意念和企图也是留守儿童经常出现的精神心理问题。此外,空巢老人抑郁障碍患病率为30%~40%,焦虑障碍的患病率约为30%,认知功能障碍的患病率约为16%,近年来空巢老人的自杀人数也呈上升趋势。
在此大背景下,陆林给出了解决方案: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应制定并颁布相关政策并给出指导建议,以促进流动人口及相关人员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例如,应设立专门针对流动人口和相关人员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提供心理问题应对指导;针对儿童与青少年流动人口和留守儿童,开展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等。
除此之外,陆林还建议,建立完善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对流动人口精神心理健康的防治要以早识别、早预防、早治疗为原则。用人单位应注重人文关怀,减少对流动人口的制度排斥,激发流动人口的工作能力和潜力,提高流动人口的归属感和价值感,以促进流动人口更好地被社会接纳。
内容来源:中国科学报来源:中国科学报
原文链接: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9/12/352043.sht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