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农村老年人口规模大、数量多,与城市老年人相比,其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社会保障相对落后,医疗服务可及性相对较差;加之,随着年轻人外出务工,农村留守的多是老年人和儿童,养老困境更重,农村医疗养老问题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医养结合的“医”是以提供健康(慢性病)管理、突发病的应急处置、康复护理、营养配餐和健康宣教为主的长期的、持续的医疗干预;而“养”即是指为独居的、失智失能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和协助。
本文主要探讨我国农村地区老年人的医养结合服务需求现状、影响因素及面临的挑战,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1 我国农村地区医养结合需求现状及影响因素
1.1
需求现状
我国农村老年人对于医养结合的需求经历了从无到有,逐渐发展的过程。有调查显示[1],以前我国农村老年人医养结合需求率较低,支付意愿不够强烈,卫生服务资源利用率低;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农村老年人的医养结合需求不断增加,然而由于农村医养结合养老服务资源欠缺,所有受益人群有限并且大部分农村老人除了新农保的补助外,没有能够享受到其他医养结合的社会养老服务[2]。
1.2
影响因素
1.2.1宏观层面
我国不同地区的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及医疗养老条件会影响农村老年人的医养结合需求。以医疗资源为例,西部地区的卫生服务资源利用率低于中东部地区;农村地区的居民常出现病情拖延,导致较高就医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对医养结合的需求。
1.2.2个人层面
年龄、经济、家庭等因素会影响农村老年人对医养结合资源的需求。老年人的健康进程存在较大的变动性,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医养需求不同,低龄老人劳动参与率最高,养老需求较低[3],与中低龄老人相比,75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对医养结合需求更为明显[4]。个人经济水平直接决定了老人对医养结合资源的购买力和占有情况,经济收入高的老年人有能力购买更多的医养结合资源。家庭因素会影响老年人对养老模式的选择,家庭和谐,子女富足,老人倾向与子女同住;而家庭复杂,子女较少,老人则更愿意社会养老。
2 农村地区开展医养结合服务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2.1
养老观念相对落后
在农村的传统养老观念中,“养儿防老”“安土重迁”等观念根深蒂固。家庭养老被认为是最为体面的方式,孤寡老人才会到养老机构养老。民政部数据显示,我国在机构养老的老年人仅占1%左右,99%的老年人选择家庭养老[5]。与城市老年人相比,农村老年人对于其他新型养老模式接受度相对较低,入住养老机构还未受到广泛认可,医养结合型的养老方式还未被广泛认可。
2.2
医养经济负担较重
对于医养需求不断增长的农村老年人口,国家的保障力度仍显不足。《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报告》显示[6],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为每月900元,而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险每月仅为60元。虽然大部分农村老年人能够享受国家医保补贴,但仍然无力支付自付费用,因此小病不医、大病难治的现象仍然存在;农村城镇化,劳动力迁移及入城后的经济支出,使得农村子女不能给予父母足够的经济和人力支持;慢病、康养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农村家庭难以承担持续的经济支出。
2.3
医养结合机构缺乏,医养服务衔接脱节
农村地区医养结合机构是农村基层卫生机构及养老机构的延伸及优化。医疗卫生资源的城乡配置上,2018年城市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是农村的1.9倍[7]。养老资源配置上,如第一批试点地区青岛,城市养老机构144个、养老床位2.4万张,而农村养老机构只有96个、养老床位1.3万张[8]。医养结合服务设施覆盖率上,我国城市达80%以上,农村仅为40%[9]。
2.4
医养结合服务人才缺乏
医养结合服务需要从业人员同时承担医疗和养老工作,从业人员不仅要具有基础的生活照料、日常保健知识,还需掌握一定的医疗、护理、康复技术。2018年,农村地区每千人口执业医师数和注册护士数分别为1.82人和1.80人,远低于城市的4.01人和5.08人[10];并且,近年来农村专业医疗卫生人员在队伍建设、医技水平和工作积极性等方面相对薄弱[11],医养人才队伍的短缺更加限制了农村地区医养结合服务的发展。
3 对策及建议
3.1
转变养老观念,满足农村养老消费需求
加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宣传。通过宣传栏、短视频等农村居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让农村老年人及其家人意识到健康老龄化对于养老的重要性,逐渐接受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享受更为健康、愉悦的晚年生活。
3.2
完善农村医疗社会保障,减轻养老经济负担
发展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核心在于解决支付问题。养老保险上,实行多渠道筹资模式并力争制度化,政府补贴、集体补助、个人缴费等各方按比例承担相应费用,在财政允许的情况下逐渐增加养老金的政府补贴额度,进行梯形发放。同时明确缴纳费用、服务内容和承担人员的服务链,形成体制、机制、支付、服务的衔接,另外积极探索民办民营的微利型农村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产业,适度开发中、低端农村医养结合养老市场,实现医养结合服务的落地。
3.3
完善农村医养结合资源配置,利用智慧养老助力
发展农村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医疗条件相对完善的地区医院可作为服务提供者,在已有信息平台的基础上构建智慧养老平台网络,利用信息平台、移动设备等通讯手段,打通村镇社区、居民的信息壁垒,形成服务提供者-社区-老年人的服务链,既可解决村镇社区就医资源缺少、专业人员缺乏的现状,也可改善供需不匹配、医疗服务不完善的矛盾,整合了医疗和养老资源,增加服务的时效性及灵活性。
3.4
探索因地制宜、普适灵活的农村医养结合服务模式
在农村地区发展医养结合服务模式是大势所趋。具体实施上可借势发力,因地制宜,兼具普适性与灵活性,既不要否定传统养老方式的优势,也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社会化养老模式。家庭养老是农村老年人最为接受的养老模式,可提供“经济保障、健康照护、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等多方面的支持,兼顾沿袭孝道传统文化和体现社会制度及体制,可提供适应当地民情的医养结合服务方式,如以社区为依托的家庭养老或者就地医养结合机构养老。
(小阿喜)
参考文献
[1]苏岱,陈迎春,高红霞,等.以需求为导向的我国老年人医养结合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8,11(5):22-27.
[2]耿爱生,曹倩倩.农村医养结合适度发展:理论依据、现实困境及其消解[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7,27(5):78-83.
[3]王全美,匡萍农村老人医养结合养老资源需求影响因素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9,35(10):1299-1303.
[4]童莹,秦立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需求影响因素研究[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9(1):25-32.
[5]程一琼,李贝,董涵琼,等.国内养老模式现状及综述[J].管理观察,2017,26(13):77-79.
[6]张若恬,张丹,李树茁.当代中国老年人养老资本、策略与福祉—基于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的分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7(4):72-83.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9.
[8]王贇,曹勇,唐立岷,等.青岛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探索[J].卫生软科学,2015,29(2):72-73.
[9]张昕男,杨毅,高山.供给侧改革视角下江苏省农村基层医疗服务供给与利用情况研究[J]. 医学与社会,2017,30(8):40-43.
[10]黄奉毅,陈菲,陶红英,等.老年人“医养结合”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37(1):189-191.
[11]张婷,何克春,王恩才,等.乡村医生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中的地位和作用[J].卫生软科学,2018,32(4):17-21.
精彩内容推荐: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研究进展
【关注】关于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若干意见
【荐读】健康中国行动新闻发布会!哪些信息需要护士了解--养老篇
养老机构老年人迁移应激的现状
“互联网+”时代如何进行养老?
温馨提示
投稿邮箱:hulizixun2016@126.com
来稿请附上以下内容:作者工作单位、真实姓名、联系方式(微信号、电话)等。来稿经审核推送后会支付一定稿酬。
来源:ZWINIM 中卫护研院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5MDE5ODM3Mg==&mid=2247524522&idx=1&sn=94b0403924c2ee0dc8b253c9f090fd43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