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然保护区“体检报告”出炉

中国科学报  |   2021-03-25 11:27

20210325080353_98ec3d.jpg

九寨沟。保护区供图


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物种多样性的“万里长城”。但这座长城本身也需要悉心养护。

日前,一项发表在《自然—通讯》上的研究显示,中国约7%的保护区处于高度脆弱的状态,这些高危保护区主要位于西南、中部和华南地区。

研究人员是如何为保护区做体检的?又给出了怎样的“养生”建议?

漂亮成绩单不代表健康的体检报告

中国为全球18%的鱼类、14%的鸟类和13%的哺乳动物提供了栖息之地。其中最珍稀的物种,主要分布在各类保护区内。“中国的保护区建设经验具有全球意义。”论文第一作者、兰州大学研究员Nawal Shrestha对《中国科学报》说。

根据2019年生态环境部公布的数据,自1956年以来,中国已经建立了2750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47万平方公里,约占陆域国土面积的15%。而这些数字还在继续增长。

在世界范围内,保护区的数量和面积同样“涨势喜人”。超过20万个保护区,已经覆盖了全球陆地面积的15%。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提出了更进一步的目标:2030年保护区至少覆盖30%的陆地。

然而,漂亮的数据下,全球自然保护事业真的就一路高歌猛进吗?“仅仅简单吹嘘30%的保护区覆盖率,而不评估保护区的保护有效性,这对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终目标来说没有多大意义。”Shrestha说。

此外,自然保护区不仅需要“成绩单”,也需要一份“体检报告”,不仅要保证数量,更要追求健康。Shrestha等人的论文——《面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中国自然保护区脆弱性评估》就试图探讨这一问题。

中国的保护区还好吗

人们在设计自然保护区时,通常主要考虑一个因素——物种脆弱性。

“然而我们意识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也是威胁生物多样性的重大挑战。但后者的影响却没有得到充分考量。”Shrestha说。

于是,研究人员开发了一个包含物种脆弱性、气候脆弱性和人类活动脆弱性三个维度的框架,并评估了2500多个中国保护区的受威胁水平。

根据上述三大指标,中国的自然保护区被分为从高度脆弱到最不脆弱4个等级。其中约7%的保护区处于高度脆弱状态,主要位于西南(云南、重庆)、中部(湖南)和华南(广西)地区。这些保护区气候不稳定,且具有较高的人为压力和物种脆弱性,因此需要最严格的保护措施。

而主要由气候和人为因素导致的脆弱性热点则出现在华东和华北地区。过去60年中,这些地区的气候也不稳定,大约1/3的保护区平均升温超过1.5°C,气候变暖给脆弱地区的濒危物种雪上加霜。

此外,研究还发现,气候、人类活动和物种脆弱性这三大维度在空间格局上呈现明显差异。我国西南、东部、北部和西部保护区的气候变化强度较高;人类足迹变化强度主要集中在华北、西南和华东地区;植物和脊椎动物的脆弱物种主要分布在南部和西南部的保护区,总体来说,与南方相比,北部和西部的脆弱物种数量相对较少。

用“体检报告”指导未来建设

“三大指标的关系并不协调,几乎很少有一个地方可以同时在三项上取得高分,这对于物种保护来说不是一个好消息。”未参与这项研究的兰州大学青年研究员赵序茅说。

他指出,物种脆弱地区和气候脆弱地区、人类活动脆弱地区重合度很小,这就意味着过去的保护思维会造成顾此失彼。如果只关注物种脆弱性的热点地区,那么处于气候脆弱性地区的物种就可能面临灭绝的风险。

“选择合适区域,进一步扩大保护区是当今最大的挑战之一。如果选错了区域,可能会造成巨大的生态和经济损失。”Shrestha说。

就像体检报告可以提示一个人最需要的养护和治疗,他希望本研究提出的框架能指导自然保护区选址和扩容工作,同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以减少未来由于气候变化和人为压力造成的物种损失,维持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除非被保护的区域是最需要保护的区域,否则无论保护多少区域,都是一种资源浪费。各国不应只注重实现保护区覆盖率的目标,而应先对保护区的保护成效进行评估,进一步判断受保护的区域是否有更高的保护需求。”Shrestha说。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1-21914-w

来源:中国科学报

原文链接: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21/3/361514.sht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相关推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