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乃虎:基因工程技术的坚守者

科技日报  |   2021-03-22 13:52

11.jpeg

   因为身体不好,妻子黄梅娟成了吴乃虎的“助教”。

 听到党中央决定颁发“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的消息,82岁的吴乃虎老人很激动。他拿起一直摆放在台灯下的那枚熠熠生辉的党徽,眯起眼睛,目光扫过上面鲜红色的旗帜、金色的镰刀锤头以及遒劲的“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党徽上莹莹的光随着他的手微微颤抖着,多年以来的回忆涌上心头。

    1965年,刚从北京大学毕业的吴乃虎就入了党。在安徽农村的生产队时,吴乃虎获知自己得到组织批准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彼时举起右手宣誓的那股子冲劲,56年来一直陪着他搞科研、写专著、编教案,没有一刻缺席。

    上世纪60年代的一个炎热夏天,在中科院遗传所从事“八四一国防科研任务”的研究团队需要将一箱试验材料送到另一个研究单位。

    “材料装在重达七八十斤的特制铅盒中。起初我们根据研究要求计划用小汽车运送,但申请用车没有得到批准。”吴乃虎说。

    时间紧迫,吴乃虎最终决定骑上自行车自己送过去。

    那时的北京,北四环外还是名副其实的郊外。一个年轻的科研工作者,在小径上骑着一辆平凡的自行车,看起来没有任何的“特别”,只有他自己知道:车上的担子“重千斤”。

    这份重要的材料是科研任务有所突破的关键一环。1978年,吴乃虎作为主要研发人员之一参与的“八四一国防科研任务”获得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

    作为代价,吴乃虎曾去中国医学科学院原副院长张孝骞处求医。张孝骞问:你接触过特别的东西吗?吴乃虎答:张教授,我们有规定,有些东西不能讲。

    “越是困难越要向前。”吴乃虎说,“我从中学到大学,一直享受人民助学金;去北大的路费、过冬的衣被、生活费和学杂费全部由政府支持;赴美留学的所有费用,包括制装费也是由政府提供的。没有国家和人民的哺育,不会有今天的我。”

    为人民服务,哪能都是不困难的事情?吴乃虎铭记共产党员的信念,把新科学带回国。

    1983年,吴乃虎获得公派出国留学的机会。他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年薪25000美元的癌症研究所,一个是年薪不足5000美元的康奈尔大学。

    吴乃虎选择了后者,谈及原因,他说:“国家选派我出国是为了发展基因工程新技术,后者才能把新技术学清楚。”

    把基因工程技术学个“底掉儿”还要带回来,是吴乃虎踏出国门前就下定的决心。

    3年后,吴乃虎回国行李中,最“重磅”的就是和基因工程技术相关的文献资料,一共大小50箱,是在他的导师吴瑞先生的帮助和鼓励下,用3年时间持续积累和整理的。运回国时,海关人员逐箱检查后发现全是书本资料,禁不住感叹:“这才是名副其实的留学生啊。”

    “教育是发展科学的基础。”吴乃虎也因此把书看得特别重要。回国后的两年,他既要组织筹建中国科学院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又要把带回来的实验操作经验、技术指南、英文文献“吃透吐出”、整理成书。

    大年三十,他最后一个离开实验室。春节假期是最高效的写作时间,儿子被发动起来为他电脑作图、妻子为他打字誊抄书稿……

    在把基因工程新技术带回国的路上,他们日夜兼程;

    在让新技术的种子“萌发”的路上,他们分秒必争!

    1989年国庆节前夕,中国第一部由中国学者撰写的《基因工程原理》专著正式出版。

    在原版书奇缺、科研人员靠复印啃书本的年代,这套生动、翔实的教科书,让很多新的技术一目了然,也让很多误传的概念得到了纠正。知名分子遗传学家、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洪孟民院士评价:该书的出版对促进中国基因工程的教学与研究功不可没。

    很快,在读者的呼唤声中,第二版140万字于1998年再次发行。这套书在26年间再版2次、重印17次、发行量十几万册,奠定了中国基因工程发展的基础!

    让新技术的“种子”萌发,还少不了无数次的实操教学。吴乃虎在中科院遗传发育所主持开办的“全国分子生物学培训班”历时10届,为来自全国的科研人员讲授基因工程原理和进行实验技术训练。

    2014年,吴乃虎与妻子黄美娟同台授课、被学生称为“神仙眷侣”的新闻火遍全网。那时,他们已经在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授课20多年。

    就在2021年,吴乃虎、黄美娟共同编著的百万字新书《分子遗传学原理》再次出版。82岁高龄仍旧挡不住一颗“为国家发展基因工程新技术”的赤子之心。

    这名党龄56年的老党员,用教书育人的一生,捍卫肩负的国家使命。

    

来源:科技日报

原文链接: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21-03/22/content_464559.htm?div=-1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相关推荐 换一换

  • 汤军
    0
    广大科技工作者们默默无闻的工作给国家强大和人民群众安康做出了贡献
  • 汤军
    0
    科技工作者工作态度的核心是尊重客观
  • 任家良
    0
    山药健脾祛湿的效果非常好,而且物美价廉,是非常适合我们平常食用的一种食材。不仅如此,山药还是一味不可多得的中药材,对缓解脾胃虚弱有很好的效果。山药里面还含有丰富的多糖物质和无机盐,可以起到增强骨骼的作用,对中老年人十分
  • 廉保友
    0
    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问题!
  • 胡林军
    0
    每天上科界,了解最新的各方面知识,收获很多。
  • 石凤标
    0
    大力发展基础学科,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 石凤标
    0
    大力发展基础学科,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 张彤
    0
    以科技创新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 赵文象
    0
    细节见人品,小事见人心。有人曾说:“真正使我疲惫的,不是遥远的路途,而是鞋子里的一粒沙。”和遥远的路途相比,一粒沙看似微不足道,却决定着路途中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影响着行走的速度,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细节的力量。人生的每一步想要走得踏实而坚定,就要学会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很多时候,一件事的成败,并不是败在能力上,而是败在细节上,只有把细节做到极致才能更接近成功。所谓“窥一斑而知豹,落一叶而知秋”。细节,往往能折射出这个人的人品、素养和为人处事的智慧。细节之处见人品,小事之中见教养。人生是由无数个细节组成的,注重细节的人,会更加懂得顾全他人。“品现于事,心藏于身”,细节犹如一面镜子,能够更清楚地看出一个人的人品。细微之处见真章,凡事多从细节去推敲。有人说过:“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 周钢
    0
    科界App为广大科技工作者学习交流科学知识的很好的平台,和科普中国App一样也是提高全民提高科学素质的最佳科普阵地,其内容丰富,权威解读,有如骜游在知识的海洋,让人留恋忘返。我关注这两个App2年多了,爱不释手,天天不误,受益匪浅,大家都可以试试……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