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聚焦 | 外语教育学研究(二)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   2021-03-17 17:12

来源:外语学术科研网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外语教育教学已为外语人才的培养以及外语的普及化、大众化做出巨大贡献,但外语领域目前存在“小才拥挤、大才难觅”“外语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严重割裂”“照搬或模仿国外理论”“国外理论主导我国外语教育教学与实践”等诸多问题。为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外语教育教学能力,《外语与外语教学》“外语教育学研究”栏目组织了九篇论文,均以问题为导向,从各个层面和维度反映我国外语教育教学目前存在的诸种真问题,以期引起学界同仁关注并形成对各相关问题的共识,在研究和实践中协力同心解决问题,尽快构建符合我国国情、教情和学情的外语教育教学理论,创新实践方法,筑就我国外语教育教学新格局。


——栏目主持人王文斌教授


01

张文忠、翟宇、张晨

张文忠,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翟宇,讲师,博士生,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张晨,讲师,博士,博士后在站,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 外语教学实践问题调查

本研究尝试了解我国高校外语教学实践的“真问题”,对包括6个语种在内的214位一线外语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确认了对外语教学效果产生较大影响的5类63种“真问题”。

 

1)语言应用不足问题。大班教学之弊、非真实语境的语言使用、缺乏与母语者交流和实习实训实践平台缺乏问题,均指向语言应用机会少、输入输出质量低的外语学习现状。


2)外语语音训练不足问题。该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未系统评价和反馈学生语音学习情况、语音训练不到位、不重视应用母语和目标语语音对比法、语音知识讲解不足。


3)外语教学理念与方法偏差问题。主要表现为:教师对外语教学目标、学习本质、教学改革、学生主体能动性、个性发展等认识不足,忽视对更深层次思维和理解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方法固化落后。理念上的“轻”“重”失衡或偏颇表现为实践中的取舍,理念出现偏差甚至不正确,相应教学行为必然出现方向性偏差,不利于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基础教学底薄、中虚、标准低问题。本类问题涉及听说读写译5种技能教学和文化教学。本类问题主要特征是各单项技能教学呈现出“为技能而技能”的倾向,知识教学重“外”轻“中”,重“知”轻“能”。技能训练缺乏知识底色、文化底蕴、思维根基,是谓“底薄”;语言使用的情景化、语域化、迁移化程度较低,不面向现实应用,不解决真实问题,内容肤浅,不求深度,漂忽而过,是谓“中虚”;知识教学忽视内化和能力转化,教学较少“法乎上”,要求不严,是谓“标准低”。


5)模式应用与评价未能有效促学问题。涉及12个具体问题,包括新型教学模式得不到有效应用、教师自身素养有限、方法陈旧、教学指导不力、评价与反馈促学效果不明显等问题。


对外语教学效果产生最大负面影响的具体问题中,排位前10的为:



基于上述5类集中凸显的和未能归类的其他问题(problems),笔者从教师视角提出需要尽早开展研究的问题(questions),为进一步开展教学实践与改革奠定经验基础。具体如下:

1)当今外语教师/学生如何认识外语教/学?师生中存在哪些外语教/学误念(即不正确或不当的认识与信念)?各类误念的表现形式是什么?对外语教/学带来何种影响?如何消除外语教/学误念以避免灌输误念给学生?

2)新世纪以来的外语学习者具有哪些与外语学习密切相关的时代特征和个人特征?与上个世纪的学习者相比,这些时代特征和个人特征对其外语学习产生何种有利和不利影响?


3)新世纪外语教学的环境和条件与上个世纪相比有何变化?为何已大为改善的外语教学环境和条件并未带来相应更好的教学效果?

4)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现状如何?培养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最低须投入多少学时?需制订何种教学方案(包含哪些教学内容)才能实现此目标?

……

上述调查结果是否触及到问题的本质,以及多大程度上能为更广范围内的一线教师所接受并服务于外语教育决策制定,有待进一步验证。我们深知外语教学实践牵涉诸多因素,暴露的问题多种多样,需要从不同角度审视这些问题。针对外语教学现实问题所提出的研究问题仅代表了一种视角。更多的研究问题有待外语教育同仁从已确认的现实问题和实践观察中进一步发掘和补充。

摘自:张文忠、翟宇、张晨,2021,外语教学实践问题调查,《外语与外语教学》(1):46-56。



02

杨鲁新 、张宁

杨鲁新,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外语教师发展,外语课堂教学,二语/外语写作教学,学术写作能力发展研究。


张宁,讲师,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方向:外语教育,外语教师发展。

//外语教师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的转化难题

笔者以问题为导向,挖掘我国外语教师教育中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并从外语教育学科定位(王文斌 李民,2017a,2017b)的角度进行探讨,提出我们需要进一步追问的问题。

 

我国还有相当数量的中小学外语教师依然存在理论水平较低、教育观念相对滞后、教学模式比较固定、科研能力相对薄弱等问题。相当数量的外语教师,包括拥有丰富教学经验的熟手教师,在教学中已暴露出许多问题。教师对理论及其与实践关系理解的不充分、不整合直接影响其在二者之间的转化和运用。这不仅反映了这些教师在自身素养方面存在问题(如语言基本功弱、理论水平低),而且折射出了他们在职前教育和在职培训过程中所接受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也可能存在问题。这需要我们去反思我国目前的外语教师教育实践。

 

外语教师教育实践中存在以下问题:

 

1)有学者(程晓堂 孙晓慧,2010;邹为诚,2009)指出,长期以来师范院校的外语专业缺乏明确的办学方向,主要采用“外语专业缩略版”加“二学一法”(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的模式,且有些师范院校还存在“去师范化”倾向,强调综合性和实践性,对培养学生学习“如何教外语”方面关注不够,如把原来的“英语教育”专业改为“英语”、“英语语言文学”等专业,去掉原来必修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外语教学法等课程。

 

2)许多在职的外语教师在高校进修时或许遇到相当数量的未接受过教师教育或培训的任课教师。有关研究(如邹为诚,2009)和我们的观察发现,很多高校教师缺乏“教师教育者”的意识,没有关注学生学习;即便教授先进的教育理论,仍习惯于将“一言堂”当作主要的教学方式;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教学方式会对学生产生“隐性教育”的影响,没有在教学方法上给学生(部分学生会成为未来的教师)做出有效教学示范,导致的结果是这些学生在未来的从教生涯中很有可能模仿其教师的教学方法,将一些不正确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过程当成外语教学的规范应用于自己的教学。

 

3)我国外语学界仍然对外语教学、外语教师教育的专业性缺乏足够认同,如认为研究教学算不上“学问”,指导学生实习也算不上“学问”。

 

4)师范院校的生源决定了未来教师的质量。师范院校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是:外语教师教育专业能招得到合格的学生吗? 我国考入师范院校的学生入学分数不是最高的,或者说不是最优秀的学生。这是否会影响他们对专业知识与教育理论(特别是学习理论)的理解与应用? 而且,还有相当数量的考生选择师范院校不是因为热爱教师职业,而是出于减轻家庭经济负担的考量。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对外语教育学科的明确定位和整体审视,外语教育尚未形成全面统一、合乎逻辑的学科体系,其自身发展存在衔接不畅、碎片化等问题(王文斌 李民,2016;2017a)。如果对外语教育没有整合认识和统筹规划,教师也难以建构系统的理论-实践关联。明确外语教育特性,完善学科体系和要素关系,有利于教师形成完整的认知思维。

 

教师对自身作为实践者的身份定位限制其对成为研究者、理论工作者的认识和追求,也直接影响其对理论与实践的理解及转化运用。明确外语教育学科归属,提升其学术地位,不仅有利于教师发展和健全知识体系,也助力其学术性身份的建构。

 

缺少系统的支持体系是外语教师教育和专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和挑战(程晓堂 孙晓慧,2010)。而反思外语教育的学科定位,建构统整的学科思维,有利于外语教师教育走向系统性、科学性。

 

跨越理论与实践的鸿沟,促进教师理论知识实践化、实践知识理论化是教师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外语教师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的转化难点与外语教育这一实践基点专业特质不凸显、学术地位不明等有密切关系。笔者建议反思外语教育的学科定位和归属,而以“外语教育学”为引领的学科建设思路是一个有益尝试。


摘自:杨鲁新、张宁,2021,外语教师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的转化难题——基于对外语教育学科定位的思考,《外语与外语教学》(1):57-64。



03

张虹、李会钦、何晓燕

张虹,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外语教育与教师教育。


李会钦,博士生,研究方向:外语教育,教材研究。


何晓燕,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心理发展与教育。

//我国高校本科英语教材存在的问题调查

本文基于教材评价框架,聚焦高校目前使用的本科英语教材存在的问题,以问卷形式调查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不同层次和类型的647所高校中3967名英语专业教师和大学英语教师。调查发现:

 

1)高校英语教师对教材本体、教材使用、教材培训、教材研究总体态度积极,但对教材本体的认可度最低。这表明教师认为教材本体存在一定的问题,他们希望通过参与教材相关的培训和研究来提升教材使用的效果。

 

2)高校本科英语教材本身存在的问题涉及教材的内容设计、编写原则、育人理念及物理形态,其中教材的内容设计、编写原则等问题尤为明显。

 

在内容设计方面,①输入材料不够理想。627位(31.71%)教师认为输入材料存在不同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难度与丰富性问题。275位教师认为教材输入材料的难度不符合学生水平,其中107位教师明确提出所用教材难度高于学生实际水平。157位教师认为输入材料的内容主题、体载、语篇类型、文化知识的国别等单一,远离学生和实际生活,文章改编造成语言质量下降、文章篇幅过长等。②练习/活动设计不够多元。297位(15.02%)教师指出了练习/活动方面的问题,其中198位教师认为目前使用的教材练习/活动类型单一、形式陈旧、缺少真实交际性的活动及针对思维能力培养的活动、练习/活动与输入材料的结合不紧密,以及难度不合适等。③单元设计不合理。237位教师认为单元设计不合理,226位教师认为教材容量不当,其中180位教师认为教材内容过多,在有限的课时内无法完成全部教材内容的教学。④配套资源存在问题。218位教师指出教材提供的补充配套资源不足、质量不高,以及线上学习网站存在问题等。


教材编写原则方面的第一大问题是时代性欠佳。531位(56.43%)教师认为所用教材的话题落后、内容陈旧,没有与时俱进。第二大问题是趣味性不足,137位教师认为教材枯燥乏味、趣味性不强。在教材编写原则方面反映出的其他问题是科学性不够,适宜性与阶梯性不当。

 

在此次调查中,106位教师提到了教材的育人理念问题,提出英语教材“缺乏课程思政元素”(T1184),“缺少讲好中国文化和中国故事地道的英语文章”(T2384),“课文中中国元素和声音缺失”(T1187),“中西文化的对比和分析比较少”(T1938)。


在此基础上笔者追问了诸种问题,以进一步推动我国的高校英语教材建设和研究。具体问题如下:


1)如何结合时代发展、社会需求和最新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的研究成果更新教材编写理念,并在选材和练习/活动设计中有效落实?哪些理论与方法更适应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的英语教育?


2)教材难度与梯度该如何把握?如何与高中阶段的英语学习进行衔接?


3)教材容量多少为宜?在大学英语课时压缩的情况下如何精选教材内容?


4)如何在主题、语篇类型等方面注重丰富性?如何平衡时代性与经典性?如何平衡中华文化与其他国家文化?


5)何为教材的趣味性?教师的趣味判断是否能代表学生的趣味?如何提升教材的趣味性?


6)练习/活动设计如何做到多样化?何种活动更能有效融合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英语应用能力、思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7)如何在英语教材中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有机融入课程思政元素?

……


摘自:张虹、李会钦、何晓燕,2021,我国高校本科英语教材存在的问题调查,《外语与外语教学》(1):65-75。



04

蔡静、张帅、唐锦兰

蔡静,副教授,博士生,研究方向:教师发展,信息化外语教学。


张帅,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外语教学,教师发展。


唐锦兰,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评价和测试,信息化外语教学。

//我国高校外语教育信息化主要问题调查

外语教育信息化是国家国际化人才培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外语教育学学科的必要元素。本文依据专家访谈数据分析,辨识和梳理我国高校外语教育信息化现存主要问题,并提出建议,呼吁教育主管部门、教师及研究人员共同关注,群策群力,协同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外语教育在理念和方法上的深度融合与创新。


本世纪初,我国教育信息化开始进入系统性、全方位、多层次、大规模的建设阶段(任友群等,2018),高校外语教育信息化也随之进入快速发展期。20年来,我国高校外语教育信息化在政策规划、硬件和课程建设、教学实践、理论探索等方面均取得了值得肯定的成绩,为今后更高质量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目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已步入融合创新、智能引领的教育信息化2.0时代(任友群等,2018)。在取得上述成绩的同时,我国高校外语教育信息化在理论建构、教学实践、顶层设计、教师发展以及资源建设与有效利用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


1) 理论建构不深入,不系统。我国外语教育信息化理论框架虽已初现端倪,但内容深度仍有待发展,今后需着力加强体系化、中国特色和创新性三个方面。第一,目前理论探讨的主题已经覆盖多数教育主题,但是比较零散,相互之间缺乏联系,没有形成体系。第二,引进和借鉴西方相关理论比较多,中国特色不明显。第三,理论创新不足。


2)教学实践亟待改进。主要体现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有效融合、学习者因素、课程体系等方面。第一,信息化外语教学模式尚未得到充分地和有效地实施。第二,教学方法较为单一,教学效果不明显。第三,尽管国家精品在线课程对信息化外语教学的有效开展发挥了促进作用,但由于学生学习动机和自主学习能力的缺失,“多数学生的学习并不是主动的,而是被动的”(E16:2020/07/28)。如何促使学习者从被动学习走向自主学习,成为在线课程建设所面临的难题之一。第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有效融合尚显不足,表现为技术与教学“两张皮”的问题。第五,小语种在线课程建设重视基本技能而缺乏文化课。


3)顶层设计针对性不强。第一,学科特点不突出。一方面,专门针对外语教育信息化的政策较少,“我国外语教育信息化顶层设计还不够,一定程度上体现在国家或教育部层面的宏观政策,多是面向大、中、小学整体教育,而较少针对外语教育(E8:2020/07/22)。另一方面,已有的相关政策论述多涉及制度、原则,具体规划尚不足。第二,《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等高校外语教育的纲领性文件中关于信息化的论述仍比较宽泛笼统,缺乏分层分级指导。第三,缺乏评价高校外语教育信息化成效的标准。


4)教师培训力度不足,投入欠缺。第一,教师培训力度不够,学科针对性不强。第二,教师培训政策和经费支持落实不够。


5)在线课程重复建设,利用率低。第一,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从层层遴选出的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来看,课程类型分布不均,听、说、读、写的基础语言技能类课程门数较多,有关专门用途英语、商务外语、语言学以及非通用语种类的课程较少(覃军,2019),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同质化,存在同类课程重复建设的情况。第二,利用率低。少数外语类在线开放课程运用效果较好(覃军,2019),但也有不少课程没有在教学中得到有效利用,课程资料更新不及时,缺乏教学互动、助学支持和效果反馈等,没有达到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目的和初衷。第三,缺少配套制度建设。不同高校间在线课程学习不能互认学分,高校内部的大多数在线课程学习也不能认定学分,影响学生参与在线开放课程的积极性。


针对以上五大问题,结合专家视角,笔者提出下述建议,以期对我国高校外语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第一,加强外语教育信息化理论体系建设,突出中国特色,提升学术影响。同时,还要加强跨领域的协同创新,要努力营造更加充满生机活力的学术氛围,带动更多学者和教师参与,产出更高质量的研究和更富创新的成果,努力提升该领域的学术地位与学术话语权。第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提升教学效果。第三,完善顶层设计,建立外语教育信息化我国质量标准。第四,提高教师培训设计的科学性,形成常态化和系列化,建立教师个人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档案,追踪评价培训成效。第五,重视课程建设规划,合理分层,集中优势师资和力量,开发精品课程。


摘自:蔡静、张帅、唐锦兰,我国高校外语教育信息化主要问题调查,《外语与外语教学》(1):76-83。



相关阅读:

热点聚焦 | 外语教育学研究(一)

期刊好文 | 我国高校本科英语教材存在的问题调查

刊讯 | 《外语与外语教学》2021年第1期目录及部分摘要

来源:iresearching 外语学术科研网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ODcwMjgzMw==&mid=2651613796&idx=2&sn=661615b5abc8e310b20f3b812e89c7a7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