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末次间冰期重建海表温度研究取得新进展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  |   2021-03-10 13:38

来源: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

在目前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未来海岸线的变化,直接关乎沿海地区的人类生产及生命安全。预测未来海平面的变化,首先要了解自然变率下的海表温度变化历史,即在没有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海表温度的变化规律。末次间冰期(深海氧同位素第五阶段,MIS 5)为距今最近的一次最暖时期,全新世(深海氧同位素第一阶段,MIS 1)为现今人类所处的温暖间冰期。在第四纪冰期-间冰期旋回下,两个间冰期的海表温度变化历史对未来的海表温度及海平面变化预测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基于MIS 5和MIS 1两个阶段的海平面地貌学证据,具有较高海平面的MIS 5阶段是否意味着有较温暖的海表温度?如果是,那么全新世未来的海表温度是否会在自然变率影响下继续上升?针对这一科学问题,中山大学王梦媛副教授研究和整理了我国海岸带及南海9 oN到26 oN的多个钻孔(图1a)生物标志物指标和数据。在定量重建MIS 5和MIS 1时期海表温度的基础上,比较了两个时期最高海平面时段(c. 128-113 ka BP, c. 8-3 ka BP)的海表温度数值及差异(图2a2b)。该研究使用的生物标志物为长链不饱和烯酮的UK’37指标,这是一个较为成熟的古海水表层温度代用指标,近二十多年来在南海近岸及开放海域应用较广泛。

中山大学王梦媛副教授与香港大学宗永强教授的研究结果发现,总体上两个间冰期的海表温差约为1.3±0.2℃。基于多个全球记录显示,两个间冰期02 ℃的海表温差可能会带来69 m的海平面高差。这一研究首次综合测算的1.3 ℃的海表温差可能用来预测我国以及全球中低纬度海岸未来海平面升高的风险。

图1研究区、柱状沉积物点位及现代SST和洋流分布


图2 四根滨海沉积物柱样品的Peak MIS1 SST 和MIS5e SST结果

上述成果发表于《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中山大学海洋科学院王梦媛副教授为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香港大学宗永强教授为共同作者。

论文信息:Wang M, Zong Y. Significant SST differences between peak MIS5 and MIS1 along the low-latitude western North Pacific margin[J]. 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 2020, 227: 106060.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来源:gh_39fa2cc4ce2d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yMzM2ODkxNg==&mid=2247487747&idx=1&sn=dca542b5a89c46798504fc8527394c5d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