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痛悼念|今天,又有两位院士永远离开了我们

科技工作者之家  |   2017-07-04 17:36





他是一位永远充满激情的人民教师,71年没有离开讲台,95岁高龄依然坚持给本科生上课、改论文,每年新生入学他都要登台,为同学们讲授入学第一课。作为一名与时俱进的老党员,80岁开始学电脑,打字飞快;85岁凭借《化学元素周期系》多媒体教科书软件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90岁时他又紧跟时尚,在网上开设博客,跟方舟子“叫板”。

 

他就是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我国当代无机化学学科的奠基人之一——申泮文。

 


这位没有出国留学、没有博士学位的中科院院士,在化学教育研究领域创下了多项第一:编写出我国化学领域第一部中文教材;第一个引入美国出版的化学科技出版物;研制出我国第一代镍氢电池;第一个在化学教学中应用计算机技术;主持完成我国第一部多媒体化学教科书软件;最早开展金属氢化物化学研究。

 

他一生都在关心、关注教育事业。申泮文认为,化学科学应该与可持续发展模式紧密结合,要改革化学教育体系,改造化学教育课程设置系统,推动化学由单纯实验科学向严密科学发展。他带领南开大学无机化学创新教学团队,入选我国首批国家级教学团队。作为团队带头人,他长期致力于推进教学的传帮带,推举青年教师到教学科研一线。如今他的团队中有院士,有长江学者,还有国家级教学名师,先后获得3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2017年7月4日0时42分申泮文院士因病在天津逝世。


同一天,另一位著名科学家——能源动力领域知名专家陈学俊院士也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陈学俊,早年毕业于中央大学(重庆),后赴美普渡大学攻读机械工程硕士,1947年起在交通大学执教。陈学俊院士在国内率先创办锅炉专业,最早开展两相流与传热的理论研究,是我国锅炉专业和热能工程学科的先行者、奠基人,为我国能源动力工程科技事业的创建与发展做出杰出贡献,曾先后受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三代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


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陈学俊大学时即下定决心以“工程来救国”。在1941年贵阳中国工程师学会年会上,他宣读了我国锅炉制造方面的第一篇研究论文,揭开了我国动力工业发展的新篇,同时还在《贵阳日报》上振聋发聩地喊出了“为中国工程事业奋斗到底”的宏愿。为彻底改变中国锅炉事业的落后局面,陈学俊远赴重洋,在被誉为世界“锅炉制造者”美誉的普渡大学深造,学成归国后,1947年创办了国内第一份热能工程学术刊物《热工专刊》,为我国热工学习与研究交流开辟疆土;1949年出版了国内第一本《燃气轮机》专著,被国际同行赞为“燃气轮机方面先驱”;1952年负责筹建国内第一个锅炉专业,带领教研室同志克服困难,开设相关课程,培养出我国最早的锅炉科技人才。从1955年开始培养锅炉和热能工程研究生,并根据国家工业发展和国防建设需要,创建国内外领先的实验平台,自主开展多相流与传热理论研究,先后在国际上提出“液膜倒置”现象和“液膜影响区”新概念,在“管内汽液两相流和沸腾传热”方面的系统研究获得重大突破,屡获国家级奖励。


1955年,中央决定交大西迁,陈学俊院士与爱人袁旦庆带头拥护,主动放弃了上海住房,带领全家扎根西北,艰苦创业。谈及此事,年届百岁的陈学俊仍记忆犹新,慷慨激昂说道:“西迁我是带头的,经过我们(朱麟五主任与李敬轩书记)的努力,动力机械系全迁西安。”


陈学俊桃李芬芳,其中佼佼者有林宗虎院士、陶文铨院士、郭烈锦和陈听宽教授等知名专家学者。因贡献杰出,陈学俊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6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岁月如歌,从清晨走到黄昏,从黑发走到白发,无论是在风云变幻的年代,还是在成功辉煌的岁月,申泮文院士和陈学俊院士都坚持着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在强国逐梦路上留下坚实足迹。



  斯人已去,精神长存

   申泮文院士、陈学俊院士

      我们永远怀念您!



相关推荐 换一换

  • 胡玉兰
    1
    走好两位国宝!
  • 韩上海
    0
    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 付小美
    1
    两位可敬可佩的老院士千古!
没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