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春艳报告】心有大我 至诚报国

科技工作者之家  |   2017-07-03 14:44



心有大我 至诚报国


吉林日报社记者 孙春艳


从2015年偶然知晓黄大年教授,到后来参与采写他的人物通讯;再到今天的事迹报告会,我一直在做一件事:就是不断地探寻黄大年教授的精神世界。


大家都知道,黄大年对祖国和科学事业有着深深的热爱。在采访中,我多次追问他炙热的爱国情怀来自哪里?


吉林大学原副书记韩晓峰这样说,在黄大年身上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在他们的青年时代,刚刚经历过文革,国家百废待兴,大家都渴望着自身能有所作为,为国家和人民多做贡献。在大学期间,黄大年就把母校的专业教育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以艰苦奋斗为荣、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为祖国找矿为荣”。


吉林大学地探学院党委书记黄忠民还记得,自己到长春地质学院报到当晚,黄大年作为年轻教师就来到新生宿舍,和学生们聊了两个小时的专业思想内容。那几年不知道有多少人因为他而坚定了为国找矿的理想,但黄忠民肯定是其中一个。


在采访中我了解到,黄大年的父母也是做地质工作的,老一辈知识分子只讲奉献、不图回报的基因特质对他有很大的影响。那是2004年3月20日晚,黄大年在大西洋深水处接到了父亲病危的电话,此时,他正与美国某公司进行“重力梯度仪”军转民用领域的技术攻关。没有英国导师的极力推荐,美方是不会让一个华人科学家参与该研究的。如果离开潜艇上岸,他将错过攻关尖端技术的机会。关键时刻,他强忍泪水,坚持做完试验。父亲十分理解他,在电话里嘱咐说:“你可以不孝,但不能不忠,你要记住,你是一个有祖国的人。”两年后,母亲病危,同样的试验从潜艇搬到飞机。临终前老人也只能以越洋电话嘱咐爱子:“大年,你要早点回来,给国家做点事情……”


大爱父母,恩重如山!


黄大年从父母那里汲取营养,决心用报效祖国弥补对父母的愧疚,把一腔赤诚化作对伟大祖国的责任与担当。


对于为什么“毅然回国”,在一封给吉林大学校报记者回复的邮件中,黄大年这样写到:“我是这片土地哺育出来的炎黄之子,能够越洋求学获取他山之石仅是个偶然,回归故里才是必然,而非你说的‘毅然’,……国家‘千人计划’……与我寻梦般的追求有着魔力般巧合对接。”


对这“寻梦般的追求”,我在采访中找到了很多印证。在国外18年,他一面刻苦地攀向科学的高峰,一面关注祖国地球物理领域的进展;他与母校保持着通畅联系,假期经常回来交流讲学,为学院与国外名校的沟通牵线搭桥。他,一直都在为回国做准备。


在整整一个月的时间里,我的同行,新华社记者记下了近20万字的采访笔记,我们也渐渐明白了国土资源部高平副司长的那句话:“即使没有‘千人计划’,他也会通过其他方式回来;即使不是做科研,他也会用另外的形式去爱国。”这是他执着认定的,用生命给出的答案。


回国后,黄大年作为一个大国的战略科学家,面对最初的种种不适应,他怎么想?于回国的选择,他有没有后悔过?


在英国时,黄大年不仅事业成功,同时也是一个特别会生活的人。办派对、自驾游,坚持体育锻炼,和夫人亲自打理剑桥的别墅,花园里鲜花果子满处都是。


回国7年,他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出差,几乎都是午夜航班,机场、泡面和宾馆的枯燥充满着他的生活。要不就是家和学校两点一线,还有办公室难以计数的不眠之夜。


黄大年也有过一段最不堪重负的日子,甚至一度萌生了辞去首席科学家职务的念头,只想去做一名普通的教授。那时,具有飞行员般良好体魄的黄大年因焦虑病倒,带状疱疹、炎症不退,当时的疤痕好几年仍留在脸上。


在最困难的时候,吉林省委无微不至地关心他,国家有关部委领导找他谈话,鼓励他坚持。2010年7月,中组部组织“千人计划”专家到北戴河休假,黄大年也在其中。


其间,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前来看望,倾听他们的建议与困难。国家对科学家、对科技事业的高度重视给了黄大年直视困难的勇气。也是这次度假,黄大年结识了其他“千人计划”专家,他向当时采访的记者说:“有的人比我更难,真的是抛家舍业地回到了祖国,就是为了给国家和民族做点事。”


回来后,他在办公桌的对面挂上了国家领导人与“千人计划”专家们的合影,他说:“我的办公室只挂这张照片,每天都能看到国家领导人鼓励和关注的目光,激励我们为实现强国梦想拼尽全力。”


直到今天为止,我最遗憾的是没能在黄大年教授生前采访过他。我无数次设想,如果和他面对面,我会向他问什么?我也许会问:大年老师,您真的不后悔吗?


他留在母校的一份工作自述给出了我要的答案:


“回想当初的选择,我没后悔过。”“父辈们的祖国情结,伴随着我的成长、成熟和成才,并左右我一生中几乎所有的选择。那就是祖国高于一切!”


2015年1月15日,黄大年与吉林大学续签“千人计划”特聘教授协议时,只提了一个要求:再延长两年,我要在吉大一直工作到退休。


在国外,黄大年的工作与生活界限一直很清晰,但回国后,他却是一分钟掰成八瓣儿用。我不禁要问,这又是为什么?


在对黄大年教授进行调研采访的过程中,我们通过各种方式采访了30多个对象,这其中有他的学生、同事、同行,每个人的回忆里都有一个关键字——忙!


他大学同学张贵宾的回忆又一次让记者落泪,“一次评审会,大年带着工作了一夜的倦容赶到测试现场,在无人机的轰鸣声中躲到工作车里蜷曲着打了个盹儿。那一刻,我看他像极了一个疲劳过度的民工。”


回国7年,他一直像陀螺一样转着转着。2016年11月的日程表定格了他生命中最后的行程:北京—宁波—长春—北京—成都……最后的记录截止于11月29日。


那天凌晨2时,他在北京飞往成都的航班上晕倒。送到医院后,天一擦亮时他又“逃离”病房去参加会议。回到长春后,被强制做了检查。等结果的那两天,他竟然又去北京出了趟差。


他为什么这样惜时而不惜命啊?


著名科学家施一公替惺惺相惜的老友作了回答:大年是一个具有极其强烈的报国理想和报国冲动的人,他恨不得国家在军工、在一些敏感的战略学科昼夜之间就赶上西方发达国家。


元旦那天,收听完习近平主席的新年贺词后,浑身已经插满管子的黄大年一字一顿地对青年教师焦健说:“国家对科技创新这么重视……你们都要准备好,加油干呢……”


1月8日,一直都在加油干的黄大年永远地休息了。


自从熟悉黄大年教授的事迹后,李四光、钱学森、邓稼先等老一辈爱国科学家的形象就一直在我脑海中萦绕。那时的中国积贫积弱,他们是怀着切肤之痛、冲破重重阻力回到新中国的。如今,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正在迈向科技强国的征程,中国梦召唤了如黄大年一样的一大批赤胆忠心的科学家回到祖国,“创新正当其时,圆梦适得其势”。


他们身处不同的时代,却有着同样的家国情怀——


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胸怀大局、心有大我,坚守正道、追求真理;把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作为毕生追求。


“黄大年”,仅这个名字,就是标志,就是精神,就是时代的楷模,就是中华民族奋起的力量!

相关推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