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奖专题 | 静脉血栓栓塞症及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诊治的系列研究与临床应用

中华医学会  |   2021-01-25 17:00

来源: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 embolism,VTE)、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肺动脉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 embolism,PE)、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是一组相互关联密切的疾病群。现代医学观点认为VTE=DVT+PE,DVT与PE在发病上具有一致性,是同一疾病在不同阶段、不同部位的两种表现形式。据统计,世界上每16秒就有1个人发生VTE,每37秒就有1个人因VTE死亡。美国每年需要干预的VTE患者在400~500例/十万人,近年来增长率为30%。据我国相关研究统计,中国VTE发生率为17.5例/十万人,死亡率为2.1%。针对以上问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的张福先教授带领团队开展“静脉血栓栓塞症及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诊治的系列研究与临床应用”研究,历时20年,对肢体静脉血栓形成与肺动脉栓塞的发生关系、VTE与髂股静脉压迫综合征、VTE与肿瘤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取得的系列理论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认可,理论成果成功临床转化并获国家专利五项。“静脉血栓栓塞症及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诊治的系列研究与临床应用”项目荣获2019年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1

肢体静脉血栓形成与肺动脉栓塞发生关系的研究

项目组自1998年率先在国内对急性DVT患者进行前瞻性跟踪研究,提出要改变“PE发生率低”传统观念,指明PE是临床上相对较常见疾病,要重视VTE的防治;在国内首先提出了PE的临床分型(无症状型、有症状型、致死型)和PE的预防理念(主动预防与被动预防);在国内首先引入稳定性血栓与不稳定血栓的新概念,把时间的长短仅作为衡量血栓稳定与否的条件之一而不是全部;在国内首先开展了DVT发生部位与PE发生关系的研究,指出右侧肢体DVT发生PE的概率明显高于左侧的观点;在国内率先开展研究得出结论:急性DVT形成后发生PE现象与患者离床活动时间没有直接因果关系,从而为DVT临床治疗及患者在血栓稳定后早期离床活动预防血栓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国内首先开展急性DVT导管溶栓方法的研究,指出;“先团注给药再匀速给药”效果最好,从而为临床上科学的选择溶栓方法提供依据;在国内首先开展VTE抗栓治疗的研究,将抗血小板、抗血脂观念引入临床综合治疗DVT,并获得良好效果。


2

VTE与髂股静脉压迫综合征研究

项目组通过前瞻性研究提出髂静脉压迫≠髂静脉压迫综合征,髂静脉压迫是常见情况,而发生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却是少见的观点。当出现髂静脉压迫+静脉高压以及受累血管事件时才可以诊断为髂静脉压迫综合征,而VTE的防治主要应该针对真正有髂股静脉压迫综合征的患者。


3

VTE与肿瘤的相关研究

项目组在国内提出重视对无原因DVT进行肿瘤筛查的观念;在国内首先开展肿瘤患者合并髂静脉受压与DVT发生关系的跟踪随访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肿瘤患者如果同时合并髂静脉受压可以高发VTE,因此对于此类患者应该早期进行预防性抗凝治疗。


此外,项目组还开展了乘坐高铁与诱发经济舱综合征的相关研究、新型腔静脉滤器的设计与研究、VTE医院防控体系的建立与管理、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诊治研究等。项目组自主研发的医院VTE防控管理软件已在国内被广泛借鉴和应用,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文/左舒颖)


编辑:左舒颖

排版:郑梦莹

往期推荐






科技奖专题 | 间质干细胞及微环境分子在重大疾病诊治中转化应用研究


科技奖专题 | 中国胸外科机器人辅助手术关键技术的建立与推广应用


科技奖专题 | 嗅觉障碍性疾病的创新诊疗技术的建立及推广和应用

来源:cmaxxdb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Mzg4ODE3NA==&mid=2247520470&idx=1&sn=24551cdc59f0b1353c6ce3df62ea7265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