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事5.30特刊:红树林守护者

科技工作者之家  |   2017-05-26 10:36


红树林生长于陆地与海洋交界带的滩涂浅滩,以红树植物为主体的常绿灌木或乔木组成,是陆地向海洋过度的特殊生态系。1991年,厦门大学植物学博士毕业的范航清走出校门,来到广西北部湾投身红树林保护事业,一做就是26年。近几十年,围垦种养使当地红树林面积锐减近一半、海湾与近海环境退化。针对这一难题,范航清创造性的设计了不毁林反而还促进生态恢复的“红树林地埋管道原位生态养殖”系统,提出了“退塘还林红树林生态农牧场”建设的技术路线图,简而言之,就是既要保护树,又要能挣钱。



2007年,范航清找到几个朋友,商量着要做一个红树林恢复和生态养殖的项目,几个人合伙在红树林边租了一个简易的养殖管护房,每人只有每月1000元的补贴,一直到今天,他们的想法已经成了国家海洋公益性项目,还建成了拥有七八位常驻工作者的生态实验站,他们把这里亲切的称为“基地”。



在基地的会议室里,摆放着范航清设计的“红树林地埋管道原位生态养殖系统”沙盘。在他的构想中,围垦养殖导致红树林面积锐减,带来了一系列的海岸生态问题,而砍掉红树后产生的土地和虾塘是当地农民赖以温饱的生存之本,一味退塘还林虽然能恢复生态系统,却断了人的活路,势必导致民怨,所以他创造性的提出并设计开发出一种既可以恢复红树林,又可以为人类创造经济价值的“虾塘红树林生态农牧场”系统。



范航清和同事准备到试验场地里看看生态系统的情况。虽然平时不在基地生活,但他还是经常从市区“下来”看一看。



大厅架子上摆放着范航清的著作,多数都是围绕着红树林恢复和海岸生态系统重建的话题。



范航清和同事站在高处,俯瞰着基地里的红树林育苗区。红树苗的培育需要先在小花盆里出芽,待其生长到一定程度再移栽到土地中,每一株都需要工作人员手工移栽,三年后的保存率不高,“能到40%就不错。”



在一百多亩的试验基地,除了种植培育红树之外,泥塘中还生活着招潮蟹、弾涂鱼,林地之间的养殖池中还放养了中华乌塘鳢等经济鱼类。范航清的设想是,在基地的范围内形成一个完整、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并且将来能为系统外提供鱼、蟹、贝等产出,这样不仅保护了生态环境,还带来了经济收入。



一位基地的工作人员走在红树林之间的通道上。每个月中约有一半时间,红树林会因为涨潮而被淹没,工作人员只能趁退潮的时间抓紧处理林地里的各种情况。



在最低潮时,工作人员要通过人工增氧,来改善系统中经济鱼类的生存条件。因此,退潮后他们要认真检查管道系统,以保证每一个养殖池都能得到充足的供氧。



基地围墙外,竖立着一块“红树林特种造林恢复区”的指示牌。2015年,范航清和同事们从另一块老基地搬到这里,着手组建一片红树林生态保育研究示范区,设计、挖掘、建造,一切从零开始,直到有了今天的模样。



在基地的院子里,老基地的木牌安静的躺在角落里。虽然破旧,范航清和同事们却舍不得扔掉。



范航清带着同事到基地的水塘里,查看围栏中的鱼类生长情况。这片水塘是整个基地退潮时地下管道的供水来源,同时还用来进行经济鱼类的生态混养试验,实现海水空间的充分利用。




工作人员拉起围栏里的渔网,网里的鱼在水面上翻腾。“全是纯天然喂养,有时候我们基地的人会捞几条改善伙食,以后还会考虑把这些产出的鱼拿到市场上卖,还可以开网店,一定很抢手。”范航清说。



从鱼塘里打捞上来的中华乌塘鳢。“这种鱼的营养价值很高,尤其是对术后恢复帮助大,”范航清说,“做手术开刀后,每天用一条乌塘鳢熬汤喝,伤口恢复的特别快。”



“这种鱼生命力很顽强,离开水之后只要保持湿润,能存活一周左右,”范航清说,“我们在考虑和快递公司合作,把这里出产的生态养殖鱼卖到全国,打响品牌。”



范航清看到基地旁边工作人员开垦的一块小菜地,里面的各种植物引起了他的兴趣:“怎么长得这么野?”同事说:“用塘底泥做肥料,里面好多鱼粪,当然长得野。”



植物学出身的范航清一样一样鉴别着菜地里的植物,这种可以怎么吃,那种有什么药用效果:“我们同事平时就吃这个,自给自足,天然还健康。”



遇到一时鉴别不出来的植物,范航清用手机拍下照片,通过一个鉴别植物的APP来搞清楚,还弄不清楚的,就带着照片回去解决。



菜地里的几种植物引起了范航清的极大兴趣,他要同事帮他每种挖一株装好,想带回去种在自己家院子里。



当天晚上,范航清还要从防城港赶回北海市,准备第二天的学术研讨。“我们西南地区在经济发展上与东部沿海有不小差距,”他说,“所以我们要奋起直追,底子薄,我们就用‘土办法’,利用有限的经费,把事情办成。人,总要有些对未来的幻想,然后努力去实现它。”



基地里,成千上万株红树幼苗破土而出,正在努力向上生长。范航清和同事们幻想着几年后,几十年后,这些幼苗长成参天大树,在为海岸生态环境带来恢复的同时,还能为当地人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2017年5月30日即将迎来首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与网易联合推出“科技之光”百场直播,前期我们推出十期《城事》特别策划,这是第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