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福建科协
近日,厦门大学分子疫苗学和分子诊断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夏宁邵教授团队在Small Methods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Virus-Free and Live-Cell Visualizing SARS-CoV-2 Cell Entry for Studies of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and Compound Inhibitors”的新冠最新研究成果。该论文探讨了一种基于基因工程重组方法直接制备SARS-CoV-2新型冠状病毒spike三聚体荧光探针用于活细胞成像检测新冠病毒入胞过程的新方法,可用于在常规实验室高通量评价新冠肺炎的治疗性抗体药物、小分子药物和新冠肺炎疫苗免疫产生的中和抗体。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在全球蔓延,给全球公共卫生带来严重威胁。快速研制疫苗、抗体和治疗药物成为科学界面临的重大挑战。由于新型冠状病毒的高度传染性,采用病毒感染模型进行中和抗体及小分子抑制剂的药效评估需要在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中进行,且常需要数天时间才能完成检测,限制了抗体和药物筛选的效率。发展快速、可视、不依赖于活病毒的新冠病毒入胞检测探针和细胞模型,对于加速新冠病毒抗体和药物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夏宁邵教授团队通过CHO真核表达系统高效表达制备出C端融合抗酸荧光蛋白Gamillus的重组新冠病毒spike蛋白STG。基于这一系统,研究者进一步开发了可定量测定感染恢复期血清、疫苗免疫血清中和抗体(入胞阻断抗体)水平的CSBT检测方法。与常需耗费一至数天时间的病毒中和试验相比,CSBT在90分钟内仅需要一步操作即可获得抗体滴度,其定量结果与活病毒中和(r=0.96)、假病毒中和试验(r=0.83)的检测结果呈高度相关。CSBT与病毒中和试验相结合,可用于高通量筛选具有高效入胞阻断作用的单克隆抗体,并解析单抗发挥中和作用的机制。除了抗体检测评估方面的应用外,该研究发展的探针和模型还可用于筛选分析抑制新冠病毒入胞及胞内转运的小分子化合物。由于该方法不涉及感染性材料,可在装备于普通实验室的自动化药筛系统上应用于大规模药物筛选。该研究发展的方法可拓展用于建立SARS-CoV、MERS-CoV等其他冠状病毒的可视化入胞模型。
该团队博士后张雅丽,博士生王邵娟、巫洋涛,博士后侯汪衡、袁伦志和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沈晨光博士为共同第一作者。夏宁邵教授、袁权教授、程通教授为该论文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传染病防治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福建省应急科技攻关项目和厦门应急科技攻关项目的支持。
来源:厦门大学分子疫苗学和分子诊断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来源:F-J-K-X 福建科协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3NTc4ODczMw==&mid=2247521094&idx=2&sn=08261c3ec516155cc34c6db85a1611b3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