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直:着力发展绿色、长效的土壤修复技术

南开大学  |   2019-03-09 14:54

内容来源:南开大学

  南开新闻网讯(记者 马超)这个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袁直是在全国“两会”中度过。作为十二届、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这已经是袁直在两会上度过的第七个节日。米色的西装外套、利落的短发,眼前这位知性、充满亲和力的女科学家长期以来致力于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高选择性吸附分离功能高分子材料等的研究。在这次“两会”上,她提交了“关于规范土壤修复行业发展的建议”的提案。在提案中袁直建议,着力发展绿色、长效、无二次污染的生物修复技术,大力推进修复土壤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应用。

  “2014年《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我国土壤污染总超标率为16.1%,给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袁直介绍,2016年国务院印发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颁布了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的行动纲领。随后,市场上的土壤修复公司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尽管如此,目前土壤修复行业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现有的修复措施比较粗放”“我国土壤修复的研究长期停留在实验室水平,缺乏土壤修复产业化的成熟经验”“土壤修复行业鱼龙混杂”“对土壤修复效果的监管不严格、不透明”等。

  近年来,袁直委员在履职过程中连续多年上交有关污染治理方面的提案。在袁直看来,土壤的污染不似大气、水污染那样直观,因而不容易引起足够重视。在修复手段方面,通过化学的方法来修复虽然见效快,但也存在“二次污染”的风险;生物修复手段虽然治理周期较长,但却安全绿色。因此,袁直建议“着力发展绿色、长效、无二次污染的生态修复技术”,以生物修复(微生物、植物和动物修复)手段为核心,辅助以物理和化学修复方法,构建能够恢复污染土壤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生态修复技术和措施。

  “要大力推进修复土壤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应用。”袁直认为,国家在设立土壤修复研究项目中优先资助具有产学研背景的课题;通过科技扶持的方式促进产-学-研衔接;通过政策导向鼓励科研院所或高校的土壤修复专家作为顾问参与到实际的土壤修复项目中,加强土壤修复企业与科研院所等研发单位的交流合作,建立适合我国污染土壤治理的修复技术。

  针对土壤修复这一问题,袁直还提出“建立土壤修复示范工程项目”“实现土壤修复信息网络化管理”的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今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要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大力推动绿色发展’;‘持续推进污染防治’‘壮大绿色环保产业’‘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作为一名政协委员和南开大学教师,我们不仅应当积极建言献策,更应当用所学知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来源:南开大学

原文链接:http://news.nankai.edu.cn/ywsd/system/2019/03/08/000436274.shtml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相关推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