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研究员Robert Naumann带领团队,整合国际资源,联合来自德国、以色列的科学家,研究了小臭鼩(Etruscan Shrew)脑结构和功能随季节性的变化,解释了冬季动物体感皮层中更多神经元被触觉信号抑制的实验现象,揭示了小臭鼩冬季捕猎时对猎物选择“饥不择食”的自然现象的神经机制。
小臭鼩是最小的陆生哺乳动物之一,属于鼩鼱科的一种,体重仅2克,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北纬10度到40度的亚热带和温带地区。小臭鼩娇小的体型导致其代谢率极高,却无法储存额外能量。为适应生存环境,小臭鼩演化出日间休眠以及冬季的“戴耐尔”现象(Dehnel's effect)。为研究“戴耐尔”现象,研究团队利用核磁共振、在体双光子钙成像、原位杂交等技术,从大体解剖追踪到细胞水平的变化,从行为学追踪到皮层神经元活性的变化,明确了冬夏两季动物皮层神经元构筑的变化。
研究人员通过核磁共振长期追踪小臭鼩的多个脑结构,发现大脑皮层是缩小显著的结构之一,冬季皮层厚度比夏季缩小约10%。由于小臭鼩视力不发达,捕食主要依赖触觉,通过对触觉高度灵敏的胡须来定位猎物。前期研究还发现小臭鼩是捕猎高手,从碰触猎物到咬死猎物仅需几百毫秒,做到“秒杀”。
基于上述现象,团队将研究集中在小臭鼩的体感皮层。研究发现,体感皮层的第四层神经元,也就是能量代谢需求旺盛的皮层亚层,其厚度在冬季减少28%,其它亚层厚度没有显著变化。在皮层第四层中,存在Parvalbumin阳性中间神经元(PV神经元),这类抑制型神经元主要功能是抑制周边神经元活性。脑片染色显示,冬季动物中PV神经元数目较夏季减少,这为研究工作提供了解剖学上的数据支撑。
神经元对触觉信号的反应可以分为被激活、被抑制或无反应三类。通过在体双光子钙成像实验,研究人员重复拨动小臭鼩的胡须,记录皮层神经元的钙信号,定量神经元对触觉刺激的反应。通过比较秋冬季与春夏季的实验,研究发现,在冬季有更多的神经元被触觉信号激活,与解剖学数据PV神经元在春夏季增多相一致的是,第四层中的神经元被触觉刺激抑制的比例是秋冬季的2.3倍。研究表明,小臭鼩冬季皮层比夏季薄,且抑制性神经元较少,导致其秋冬季体感皮层神经元更容易被触觉刺激激活。
2012年,研究发现小臭鼩是一个“美食家”。在食物充足的时候,它们偏好捕猎多汁的蟋蟀和蠕虫,而不是有厚重外甲的土元。然而,在食物匮乏的时候,小臭鼩也可以退而求其次,捕猎土元充饥。在冬天食物匮乏的情况下,降低体感皮层检测触觉信号的阈值,可以令小臭鼩不“挑食”,提升其生存几率。因此,冬季减少皮层体积不仅节约能量消耗,也是一种应对恶劣环境的神经适应机制,该研究为理解神经系统应对生态环境挑战的适应机制,提供了新视角。
季节性神经系统的变化由于时间跨度长,采样困难、实验周期久,相关研究少见。该研究通过长期追踪单个个体以及跨年度对群体动物进行记录,在细胞水平、生理水平及大体解剖不同层面,揭示了冬夏两季动物皮层的自然变化。这种长时程的神经系统适应性变化,可认为是神经可塑性的一种表现形式。有别于学习记忆这种短时程的变化,季节性的神经可塑性的分子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关研究成果以Seasonal plasticity in the adult somatosensory cortex 为题,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在PNAS上。Robert Naumann为论文通讯作者,研究助理李苗为论文第二作者,研究员王虹为论文共同作者。
体感皮层构筑随季节的变化 A.矢状切面显示体感皮层在夏季(橙色)和冬季(蓝色)的层级结构 B.体感皮层冬季比夏季显著变薄
子活体钙成像显示,机械刺激小臭鼩的胡须,可以激活体感皮层神经元。B.通过对整个皮层从浅层到深层进行记录,可鉴定出对刺激有响应的神经元。C.通过对一个皮层柱的成像发现,胡须刺激激活的神经元(绿色)在冬季更多,而被胡须刺激抑制的神经元在夏季更多。
内容来源:中国科学院
来源:中国科学院
原文链接:http://www.cas.cn/syky/202012/t20201222_4771742.shtml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