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能智库
“‘十四五’时期,我国需对节能提效有明确要求。节能提效应成为我国能源战略之首,是绿色、低碳的第一能源,以及保障国家能源供需安全和能源环境安全的要素。”12月10日,在第三届(2020)中国城市能源变革峰会暨第二届分布式能源生态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指出。
杜祥琬进一步强调,在以化石能源为主的今天,我国降碳主要举措包括“提能效、降能耗”、“能源替代”和碳“移除”三个方面,其中“提能效、降能耗”应是首要举措。
以下为杜祥琬院士发言摘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源结构不断改善,能效明显提高,但仍不够革命性。产业偏重、能效偏低、结构高碳等瓶颈,使我国环境问题日趋尖锐。
近年来,虽然我国已将能源强度、碳强度列入考核指标,能源弹性系数逐步下降,但目前能源强度依然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这显然是不可持续的。如果这一数字提升至1.0,就意味着同等规模的GDP可节省十几亿吨标煤。
因此,“十四五”期间我国需要对节能提效有明确要求。节能提效应为我国能源战略之首,成为绿色、低碳的第一能源,保障国家能源供需安全和能源环境安全的要素。特别是在当前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下,节能提效应是减排的主力。
“十四五”期间,能源行业要走上高质量发展新征程。化石能源要尽可能适应能源转型需要,如煤炭要实现清洁高效利用,石油行业仍要“稳油增气”,且要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
也就是说,在推进能源转型过程中,我国要以较低的能源弹性系数(小于0.4%),满足能源消费2%的年增速,需主要依靠非化石能源+天然气。这是国内推进能源革命、对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融合点,也是推动“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抓手。
值得一提的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将促进可再生能源快速增长,成本显著下降。2010年—2019年,光伏发电、光热发电、陆上风电、海上风电项目成本分别下降了82%、47%、39%和29%,可再生能源正由“微不足道”发展到如今的“举足轻重”,从“补充能源”逐步变成“主流能源”。
通过水电、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储能技术、新能源汽车等技术领域和综合能源服务、智能电网、微网、虚拟电厂等新业态的进一步发展,预计到2025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占比将达到20%;电力在终端能源中占比将超30%;非化石电力装机占比达50%,发电量超40%。
届时,可再生能源将成“十四五”期间能源增量主体,煤炭消耗不再增长,实现“煤达峰”,甚至“煤过峰”。“十五五”期间,通过非化石能源增长和再电气化,中国东部地区/城市率先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这是非常清晰的目标。
如果从碳中和角度看能源转型,目前全球一次能源利用结构中,84%来自化石能源。2019年,二氧化碳排放达到 342亿吨,其次便是甲烷排放。我国提出“碳中和”国家战略目标,意味着能源转型将迈出更加积极的步伐。
化石能源为主的今天,全球和中国降碳的主要措施有三要素:首要措施应是“提能效、降能耗”,主要集中在建筑、交通、工业、电力节能领域;其次是“能源替代”,应高比例发展非化石能源,特别是可再生能源;第三是碳“移除”,增加碳汇,大力发展CCUS技术等。
来源:zhongnengzhiku 中能智库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MTg0MjU3Ng==&mid=2650263200&idx=2&sn=80825cd7de893079c9546128b5f3cef6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