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企业创新最前沿
8月30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中国科协企业创新服务中心、中国电子学会、无锡市科学技术协会、无锡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无锡市大数据管理局承办,无锡市科技咨询服务中心、无锡市信息化协会、无锡企业创新服务协会等单位协办的2020“企业创新大家谈”第一期(无锡)活动成功举办。在圆桌对话环节,邀请到了无锡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戴可为、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华东分院副院长王典威、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研究院副院长赵海建、红豆工业互联网公司总经理奚峰、毅达股份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合伙人周喆、无锡欣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丹等嘉宾,围绕“数字技术赋能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制造产业人才”和“创新企业服务赋能智能制造新生态”等话题展开交流。以下内容为六位专家的观点梳理。
戴可为:让企业明白智能制造干什么、怎么干、谁来干
多年来,无锡发挥政策导向作用来推进智能制造向更深层次发展。“十三五”以来,无锡市委市政府一直坚定实施产业强市主导战略和创新驱动的核心战略,把发展智能制造,推进深度融合作为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无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和关键举措。
2015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以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高端化为引领,全力打造无锡现代产业发展新高地的意见。“四化”中,把智能化放在了首位,作为无锡制造业转型发展的突破口。2019年,又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深入推进智能制造的政策意见》,内容涵盖了工业互联网建设、智能化改造、企业上云、服务商培育,包括智能车间、智能工厂等试点示范的建设。2020年,无锡启动了新一轮智能制造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了实施推进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的五大工程。通过推行智能制造来推出新的制造模式和新业态。
事实上,智能制造作为一种新型的制造模式,在推广和应用时,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让企业明白智能制造干什么、怎么干、谁来干是无锡一直在做的事。一方面,制订无锡市智能制造水平评价规范的地方标准,让企业精准发力;另一方面,开展智能制造免费咨询,通过服务采购、调查、座谈、培训等手段,为企业制定智能制造的实施方案。此外,通过人才引进和服务商培育,解决智能制造由谁来干的问题。
无锡多年努力,成效显著。当前,有十个项目被列入国家工信部智能制造试点,三家智能工厂被凭为省级智能车间,数量在全省占到前三位。
王典威:产业化打造离不开政策支持、企业自身战略规划、配套体系完善及自主可控研发
第一,要做好产业发展的顶层规划设计,并且使企业不断增强政策获得感,享受红利。
第二,对于企业来说,要有战略定力,要立足当下,放眼长远。大企业有长远的规划,要发挥好行业的头雁作用,带动产业链协同发展,集群化发展。中小企业也不要排斥新技术,建议每年拿出一部分资金持续性地开展技术改造,不断推动相关新技术的落地和融合。
第三,在支撑配套体系方面,企业、科研院所、行业协会、联盟等应加大标准制定与应用、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力度。现在制造业企业中,大多数还是办公室文员、行政人员、财务人员转行过来或者兼职做信息化,同时懂工业和信息化的人依然不足,无论在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建设方面都要加大推进力度。
第四,从自主可控的产业体系来说,我们所有产业的同仁都需要强化自主可控思想。江苏省信创攻关基地就坐落在无锡,相信当地也很注重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赵海建:数字化转型不只赋能单体企业,对于整个产业链或者产业集群都会产生积极影响
数字化不仅会提升单体企业的竞争力,也会带来产业链或者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整体提升。今天我们很多问题都要从集群和产业链角度统筹考虑。传统企业缺乏数字化系统将造成生产管理成本增加。举个简单例子:传统钢铁厂由于缺少数字化系统,无法实现订单承诺,就会导致供销双方被库存。所以数字化转型不单单赋能单体企业,对于整个产业链成本控制都会产生良好的效果,在钢铁、电缆、光缆、电力等传统行业,数字化都是大有可为的。
奚峰:制造业转型升级最大的难点在于思想转变和投入产出平衡
制造业在转型升级中遇到的两大难点,一是思想的转变,二是投入。在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的转变过程中,需要人才、资金、设备等各方面的投入,其中人才的投入尤为重要。还需要有各种各样的配套设施,否则人才就没有用武之地。这些人才投入也是企业比较大的难点。
再者,企业是需要盈利的。如何平衡科技投入和企业盈利之间的关系也是企业的难点。大量的人才和资金的投入需要产出,对于传统企业来说,长期投入带来的长期或短期的效益好坏也是必须考虑的问题。做服装的企业,服装利润率只有3%~5%,高定服装的利润率为8%~10%,这不足以支撑高科技的投入。平衡科技投入和企业盈利,需要社会、企业做一些长期战略性的规划。
周喆:资本更关注企业的前期投入,可赋能同行业、创新意识强的团队
我们在投资前会比较关注企业前期在设备、研发、生产、营销等方面投资情况。投资机构青睐于那些建成后能把交换能力输出给社会,能向同行输送赋能的企业。这类企业不仅受到投资机构的青睐,在科创板也很受欢迎。
此外,团队创新思维也是被看中的方面。数字经济、数字化转型不仅仅是业务上的转型,它是一个从思维、战略、流程、人才等多方面的全方位转型。这四个方面都达到的企业比较能够吸引到投融资机构。
李丹:建议制造型企业上云,聚焦数据以提升市场竞争力
建议企业上云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部分传统制造企业在前几年已经投入了部分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如OA、ERP等,甚至有些企业还上线了MAS系统,但这些系统多数在本地机房建设或者交由运营商托管,系统之间很难实现数据交互,上云正好能解决这一问题,实现数据的高效分析与应用。第二,目前国家以及各省市甚至区镇都有上云相关政策、补贴鼓励企业上云。第三,近几年云计算技术日趋成熟,它在数据管理、数据安全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市场的价值,包括最后的竞争,可能最后会聚焦在数据上,建议制造型企业根据自身所处发展阶段,想明白通过上云解决什么问题,积极拥抱云计算,聚焦数据以提升市场竞争力。
对比几位专家的观点,我们不难发现,专家们虽然都是在各自领域谈数字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数字与制造融合方面的问题,但都提到了创新。有政策层面的新政出台、企业发展层面的战略创新、产业发展层面的技术引领、投资层面对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视,由此可见创新驱动的重要性。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希望本篇总结能为决策者在政策出台、企业在转型升级、支撑机构在科技研发人才培养方面带来启示。
(根据“企业创新大家谈”速记材料整理,由无锡市科技咨询服务中心供稿。)
来源:cast_scei 企业创新最前沿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0NjY1MTg0MA==&mid=2247499184&idx=2&sn=b70af59cec35fb08a7424b59b08774fe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