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科协改革进行时
编者按
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也是中国科协定点扶贫35周年。中国科协定点扶贫办、吕梁市人民政府、山西省科协围绕“决胜小康、奋斗有我”主题,联合组织开展中国科协定点扶贫35年主题征文活动,经评选小组研究讨论,评选出61篇获奖稿件。科协改革进行时将陆续刊发获奖稿件,敬请关注!
山西吕梁这个流传着许多可歌可泣动人故事的地方,又是让我魂牵梦绕,与我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半个故乡。
忆当年红军北上抗日,东渡黄河的石楼渡口上,战马嘶鸣、枪林弹雨的壮烈场景;看蔡家崖八路军总部运筹帷幄,指挥抗日军民建立敌后根据地,打击日寇顽敌累累战绩;听吕梁英雄儿女不畏顽敌,全民皆兵捷报频传……黑茶山上,叶挺将军、王若飞等十几位同志的飞机在返回延安途中,不幸在此失事遇难;解放战争中,年仅十五岁的文水姑娘刘胡兰面对敌人的铡刀,高呼“共产党万岁!”英勇就义,毛泽东主席为这位优秀的女共产党员题写“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以示悼念。
我的父母都是山西人,先后在抗日战争中参加八路军,他们隶属于陈赓大将领导的386旅,后改为太岳军区太岳纵队,经常在太行、太岳地区打击日寇敌伪军。后参加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
1989年春节刚过,我由中国科协派遣到山西吕梁扶贫,临出发时我回家看望老母亲,她提到吕梁三个地名,一个是兴县的蔡家崖八路军总部,说她在那里见到了贺龙将军。一个是临县碛口镇的黄河渡口,她从那里渡河到延安去学习。还有一个就是文水县,当时她听说一个小姑娘为了保护党的机密,牺牲在国民党反动派的铡刀下,战士们气坏了,纷纷说抓到这些反动派绝不轻饶!后来才知道她叫刘胡兰,毛主席还给她题字呢。临走时,她说:“那里很苦,比我们老家临汾还要艰苦,经常饿死人。可是,每年秋收老百姓都肩扛车推给部队送小米、交公粮,现在那里怎么样了?你去那里好好工作,多为老百姓做些事,替我们感谢老区的乡亲们。”
党组织的信任,母亲的嘱托,使我励志不忘共产党员的初心,与当地干部、群众共同艰苦工作了两年(1989、1990年)。在两年的扶贫中,我和村干部、农民群众进行广泛地座谈和交流,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他们一起挖掘贫困原因和探讨解决的办法,与他们同风雨、共奋斗。这两年里,我遇到了许多在城市里闻所未闻之事,学到了许多在办公室里学不到的东西,思前想后,因篇幅有限,只讲几件小事。
一、贫困县里的年轻人
1989年2月,我和翟晓斌、丁乃经、沈爱民、张晓军五人组成中国科协第四届赴吕梁扶贫团,其中团长翟晓斌同志从第二届就参加扶贫工作,这是他第三年扶贫了。
我到吕梁后,被分配到临县工作,因翟晓斌同志之前在临县工作过,他带我去了临县,并介绍我认识了县委书记李盘盛同志、县长董宗祥同志及县里的各级领导,走访了大部分县职能部门。这里我不说县扶贫办的干部们如何深入农户地头、帮贫助残雪中送炭;也不讲县科协的科技工作者如何鼓励农民示范户,传授科技新技术,带领大家共同致富;只想讲一讲那些面对贫穷,面对困难,不弃不离、致力改变家乡面貌的年轻人。
我刚到县里,从祖国首都一下子来到贫困地区,虽然我也当过兵,在艰苦的地方锻炼过,但十几年城市生活的突然转变,还是要有一定的适应期。县里面为了照顾我们,每天保证让我们能吃上一顿白面馍馍。一到节假日,就尽他们所能给我们加菜,虽然只是烧个豆腐、辣子炒土豆丝或摊上个鸡蛋,那也是许多县干部吃不到的好菜。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县干部们尤其是那些年轻的同志们,忘我地工作、阳光乐观地生活,比起城里的一些青年,真是让我们惭愧不已。
那年夏天,临县遇到几十年没有过的一场大雨,大雨连续下了一天两夜,原来一直干旱枯竭的河沟,突然都涨满了水。祸不单行,临县绕城的河,上游有一个水库因长期干旱失修,被这突如其来的大雨一灌,溃坝形成洪灾,将沿途的房屋冲垮,牲畜冲跑,田地淹没,给群众造成几十年来从未有过的损失。那是一个洪峰即将来临的晚上,县广播站向全县机关干部、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传达县委、县政府的紧急动员令,要求大家即刻赶到抗洪第一线。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扶贫干部,听到通知后也赶了过去。只见县委、县政府领导身先士卒,扛麻包、打木桩,保护临县唯一通向外界的那座大桥和县城区的堤坝。我和共青团员们一起,运送木料和救援物资。第一波洪峰来了,大桥颤抖着、摇晃着,大水漫过大桥冲了过去,可是县公路两侧的堤坝告急,许多石块被冲走出现了垮坝漏洞。这段堤坝的后面,除了有几百所民居,还有上百亩的科技扶贫实验田。这可是县里脱贫致富的根本,全县科技工作者和青年们的血汗。为了抢修堤坝,许多年轻人跳到水中,手拉手、肩并肩地阻挡洪水对堤坝的冲刷,那个瞬间像似1998年的长江抗洪斗争的预演。
三个小时过去了,洪峰消退大水平缓了,跳下水的年轻人个个成了“落汤鸡”。在回来的路上,我看见董县长从浑身是泥的口袋里掏出两个黑面馍馍,分给旁边的年轻人,他们吃着、说笑着。借着昏暗的路灯,看着一张张稚嫩而又脏兮兮的笑脸,那情景真是太感人了。这件事虽然不是惊天动地,却让我看到贫困地区青年人的英雄主义乐观精神和奋斗勇气。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焕发青春活力,吃苦耐劳、敢想敢干,是一群有文化有知识的扶贫骨干力量。青年兴国家兴!有了他们,贫困地区何愁不能脱贫?有了他们,中华民族一定能腾飞!
二、受人之鱼和授人以渔
没有来吕梁之前,觉得贫困地区多拨点钱,多给点粮,老百姓生活就会好起来。到吕梁一调查,完全不是那回事。据临县同志介绍,从建国到1989年40年间,国家支援调拨的粮食用一百斤的麻包装,堆成一米高一米宽,可以从县政府大门口一直堆到约两百公里外的山西省太原市内省政府的大门口。可是临县的经济依然上不去,老百姓仍然吃不饱穿不暖。全县一到青黄不接时,仍有大批农民出去讨吃要饭。这是为什么?思考和探寻办法成了我的主要工作。其实,在我们去之前,县扶贫办、县科协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我们前几届扶贫团的同志们也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扶贫计划和方案,并取得显著的成效。别的不说,就拿青黄不接时外出讨吃要饭的人数,就从以前的几千人下降到几十人。但为什么还没有杜绝讨吃要饭的?给他们的救济粮难道不够吗?我遇到几件事,引起了我的思考。那年春季,我与负责农业的副县长到乡里了解春播情况,在调查中得知有几户农民把县里配发的小麦种子磨面吃了。问他们为什么这样做,他们开始不说,最后才说:“吃了(麦种)县里还会发”。听了这话,真叫我们无语。
还有一事,那年春旱,我和一个技术员骑自行车去调查旱情。走到一个村子旁边,看见路边摆放着十几辆自行车,二十几个男女农民穿戴鲜亮,戴着手表在地里挖野菜,我们问:“救济粮不是已经下发了吗?除了挖野菜,难道没有其他办法自救吗?”这个村紧挨着一个水库,水库里有很多鱼,哪怕捞鱼去卖,也能解决灾荒问题,而且水库边上是一片沼泽地,可以种植莲藕等水产植物,还可以养鸭鹅。可是他们说:“挖野菜,让上面的人看看,没粮了,再给多发些。”一阵愕然之后,让我们无言以对!这件事虽然有这样那样的原因,但这终究是“受人于鱼”的弊病。
在两年的扶贫中,我也遇到几件特别高兴的事。1989年秋天,农田里玉米硕果累累,金黄的谷子沉甸甸的,到处是瓜果飘香,一片丰收的景象。一天上午,一位四十来岁的老乡在县科协同志的引领下,扛着一筐巨峰葡萄来到我的办公室,我问他有什么需要帮助吗?他放下葡萄说:“这是去年你们帮助我引进的巨峰葡萄,我摘了一些果子,送给你们尝尝。今年果子结的还少,明年大丰收了,我就可以靠葡萄致富了。”当时巨峰葡萄是新品种,个头大、口感好、产量高、卖价好,是脱贫致富的好项目,很受群众的喜爱。
还有一件事,是那年麦收季节,我和主管农业的副县长、县农业局以及扶贫办、县科协的同志们到科技实验田看收小麦。这片科技实验田里的小麦长得齐腰高,密植挺拔、穗大粒满,真是喜人。当时农业技术员估算,这块小麦田亩产能达到900斤,后来实际打了930多斤(具体数字记不清了)。这片小麦实验田的种子是那年二月份,由翟晓斌团长和吕梁地区扶贫办花德荣主任从青海引进的“抗寒抗旱抗倒伏”的新品种。那年春寒,他们和司机冯拉奎三人,冒着严寒冰雪、风餐露宿,从吕梁到青海,来回两千多公里(那时候没有高速公路,很多地方还是土路和石子路),硬是在种春小麦之前带着种子赶了回来,并在几天内把麦种分发到实验田农户手中(这种麦子耐寒,比当地麦种早下地几天)。看着我们和县扶贫办共同搞的这块小麦科技实验田,摇摆的麦浪,阵阵的麦香,再看看当地小麦,稀稀拉拉,风一刮就倒,四五百斤就算丰产了,怎能不感慨万分?如果全县、全地区都种上这种春小麦,粮食自给自足,贫困帽子何愁不摘?这应该就是“授之以渔”的成果吧。
三、引进人才 改变观念
记得刚到吕梁时,时任吕梁地委书记的刘泽民同志对我们说:你们到吕梁来扶贫,主要有四件事,1.引进项目,2.引进资金,3.引进人才,4.引进思想。后来接替刘泽民书记的王文学书记把这四项任务进行了调整,把引进思想放到了第一位。即:1.引进思想,2.引进人才,3.引进项目,4.引进资金。
当时听了书记们的指示还有些懵懵懂懂的,但在以后的扶贫实践中,逐渐体会到这四项任务的深层含义。引进思想就是要把最新的生活观念、工作理念、人生价值观引进来,让人们能科学的生活、工作,从而改变过去的封建陋习,落后的农业生活习惯和劳作方式。引进项目和引进资金都好理解,实质就是我上面讲的“授之以渔”。
毛泽东主席有一句名言: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引进适合当地的人才是我们这两届扶贫工作突出的特色。记得89年动乱之后,我们扶贫团没有受动乱的影响,继续按年初制定的计划进行扶贫工作。其中有一项就是邀请在京的医学专家到吕梁地区巡诊扶贫。这项工作是沈爱民同志负责联系,我们大家共同协助。当年请了北京各大医院的十几位专家,我记得有北京妇产医院的王大琬教授,广安门中医医院的骨科主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协会的秘书长,等等。这次联合扶贫巡诊轰动了吕梁各县,各县医疗机构纷纷要求专家们能到当地医院去指导工作。医学专家们来到吕梁后,举办各种培训班,向当地群众宣传医学卫生知识,从根本上转变广大群众的生活卫生习惯。后来北京的一些医院还和吕梁一些县级医院建立了培训医疗人员的合作项目。
引进有独特能力的人才很重要,但引进有专业技术的团体更重要。由丁乃经高工引进的北京农学院(以下简称农学院)的师生农业指导团,在这里应该多书几笔。农学院是一所专门面向农业技术人才培养的专科学院。它培养了大批现代农业技术人才,为北方的农业现代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年秋收过后的农闲时期,农学院由乔副院长带队,科研处刁福山处长和史亚军同志具体操作,带领十几位师生来到吕梁地区进行农业技术传帮带活动。他们主动带来了最新研究成功的“北农2号”抗寒耐旱高产旱作玉米,同时组织果农们讲解高产果树修剪技术以及食品加工技术,受到吕梁苹果种植和红枣种植果农的欢迎。其中艾起俊老师6年6次来吕梁深入果园为果农剪枝修树,史亚军同志5次带领毕业学生(累计有150多位)来吕梁扶贫体验生活,将现代农业方法和技术普及到田间地边。农学院的行动和成绩受到吕梁地委和行署的表彰。事后,农学院经过院党委研究并报北京市教委同意,决定把吕梁地区作为学生实习基地,每年为吕梁地区举办高效优质栽培技术培训班,从而使吕梁的农民运用新技术、接受新理念,此事一直延续了五六年。
扶贫感言:吕梁扶贫是我接触农业、农村、农民最深刻的一段时光,我看到了农业的重要、农村的简陋、农民的质朴,也看到了现代农业的前景、环保农村的美丽、新型农民的富硕。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由“受人于鱼”到“授之以渔”,由“输血”转向“造血”,是扶贫攻坚战中的重中之重。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伟大的民生工程——中国的脱贫攻坚战,即将取得决定性的成果,这是中华民族多少年来想往的宏伟壮举。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诞生100周年的光荣日子,中华民族从此将走上脱离贫穷,富裕兴旺的康庄大道。
习近平主席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看到了吕梁的青山绿水,看到了吕梁英雄儿女们的丰功伟绩,看到吕梁人民正在按照习主席说的:“把脱贫作为奔向更加美好新生活的新起点,再接再厉,让日子越过越红火!”
吕梁,祝你越来越好!(王临安,中国科技馆退休干部,中国科协吕梁地区第四、第五届扶贫团团员)
来源:中国科协定点扶贫办 机关离退办
来源:kxgg_2016 科协改革进行时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wMDgxMjEwMQ==&mid=2650993306&idx=3&sn=77acf980bb9be79b0bb9d4a8294522c8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