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渔业

科技工作者之家  |   2020-11-17 18:24

水利渔业是指利用水利工程蓄水后形成的水域发展渔业的生产活动。是水利设施的多种效益之一。主要工程和技术措施包括:河道和水库库底的清理,鱼苗基地和拦鱼。1

简述水利渔业是指水利工程经营管理单位利用所管辖的水面(内陆淡水水面或浅海咸水水面)资源,以水产品养殖为主,实行生产、储运、加工、销售一体化的渔业生产经营活动。

水利渔业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按利用水面的不同,水利渔业分为淡水水利渔业和海洋水利渔业;按生产特征,可分为水利养殖渔业和水利捕捞渔业;按养殖对象,可分为鱼类养殖、贝类养殖、虾类养殖、蟹类养殖和藻类养殖;按照经营水面的大小,又可分为大水面养殖和小水面养殖等。

水利渔业是一个行业交叉概念,是指水利部门从事属于大农业的渔业生产经营活动,但其行业本质仍属于渔业。2

特点**(1)自然属性**

即水利渔业受水体自然资源及水域生态环境的制约性。水利渔业的劳动对象为水生动物及藻类,它们既需要食物来源,又对水温、光照、氧气等环境条件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一般来说,如果水体中营养物质丰富,则鱼类赖以生存的水生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及维管束植物等饵料资源较易生长,水产品产量相应地就高,如果水体受到污染,鱼类的生存环境受到破坏,水产品产量就会降低。因此,水体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决定水产品产量高低的重要因素。当然,水体营养不是越丰富越好,事实上,如果营养物质过多,就会产生水体富营养化。对于渔业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2)社会属性

即水利渔业生产水平的高低除了与水体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直接相关外,还取决于生产技术、生产规模、经营管理等社会条件。一般来说,往往在同一营养状况及生态环境的水体,甚至同一水体的不同年份,由于经营管理或增产措施不同,鱼类等水产品产量也会有很大差别,在保持水体生态平衡的前提下,渔业生产技术水平越高、投入越多、经营管理水平越高,则水产品产量就越高。与一般渔业相比,水利渔业在生产经营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即相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国营渔场的渔业生产经营活动而言,水利渔业具有生产规模较大、资金投入力度较大、技术力量较强、管理措施得力、产品销售易于组织等显著优点。

(3)从属性

即相对于防洪、除涝、抗旱、发电等主业而言,渔业只不过是水利工程的多种经营项目之一,是水利管理单位的“副业”,具有从属特征。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在农业及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水利部门的首要工作是确保工程安全,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水利与减灾效益,在此前提下,为了充分利用水利管理单位内的水面资源、技术力量及人力资源,增加经济收入,以增加水产品产量形式服务社会,于是纷纷开展包括水利渔业在内的多种经营活动,并且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无论如何,水利渔业在水利管理单位内的从属地位不会改变。

(4)相竞性

即在多数情况下,水利渔业与水体的防洪、灌溉、发电、旅游等功能和效益的发挥往往具有取此舍彼、此多彼少的相互竞争属性。为此,应该正确处理水利渔业与其他各项功能效益之间的关系。处理这种相竞关系的基本思路是:以确保工程安全及防灾减灾等主要功能的正常发挥为前提,按照综合经济效益最大的原则,合理安排水利渔业等各项经济活动。2

发展意义(1)有利于增加水产养殖面积,提高可养水面利用率 建国以来,我国水面资源及其分布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由于政策失误,大量围湖围堰造田,使天然水面面积减少;另一方面,由于大力开展水利工程建设,新增了大量水面面积。

(2)有利于增加水产品产量,缓解水产品需求过快增长与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 我国人口众多,可养水面资源有限,如内陆淡水水面积虽然有25000万亩之多,但可养水面只有7500万亩,仅占水域总面积的30%。

(3)有利于增加水利管理单位收入,实现水利经济的良性循环水利管理部门主要是靠政府财政拨款来维持运行的,有的虽然实行企业性经营,但水利服务收费较少,往往出现入不敷出的局面。2

发展简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水利设施主要用于防洪和灌溉。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兴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改变了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扩大了水域和滩涂,为发展水利渔业创造了必要的物质前提。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水利渔业从水库养鱼起步,已扩延到可以发展渔业的各类工程设施,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中国水利渔业的主体是水库养鱼。1949年以前水库极少。20世纪三四十年代修建的甘肃省鸳鸯池、辽宁省闹德海、吉林省小丰满和二龙山、黑龙江省镜泊湖等较大水库均未开展人工养殖。这些水库的渔业生产主要靠捕捞自然资源。到1988年,全国有8万余座大中小型水库,总库容4504亿m³,可养鱼水面3000万亩,占全国淡水养殖水面近40%,是池塘养鱼水面的1.4倍,较湖泊可养鱼水面多200万亩。50年代修建的一批大中型水库中,如黑龙江省太平湖水库,湖北省金盆水库,北京市官厅水库,安徽省佛子岭、梅山、响洪甸水库,河南省南湾、石漫滩、白沙水库等,都先后试行养鱼。1979年以后,进一步调整了渔业体制,协调了“渔农”、“渔水”矛盾,结束了水库渔业长期徘徊的局面,产量有了大幅度增长,水库渔业总产从1980年的11.2万t上升到1988年的30.9万t,平均亩产从6kg上升到14kg,位居世界前列。其中辽宁省大伙房水库,养鱼水面8万亩,1979年渔业总产仅12万kg,亩产只有1.5kg,1986年总产达到121万kg,亩产15kg,7年增长9倍。1987年该库总产净增41.5万kg,此后亩产持续超过20kg。浙江省青山水库,养鱼水面8000亩,1980年以来亩产量平均都在50kg左右。

兴修水利改变了原有生态环境,有些水利工程截断了鱼类洄游通道,改变或废弃了原有水域,局部减少甚至破坏了当地水产资源。同时,兴修水利又增加了更多的新水域,如果注意保护并积极开发水产资源,对发展水产也可以做到利大于弊。各地从水库养鱼受到启发,总结经验教训,加强了水利和水产部门的配合协作,一方面探索兴建一批过鱼设施,一方面又组织其他各类水利工程结合自己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利用堤防两侧取土坑养鱼,利用渠道发展网箱养鱼,利用闸坝上下有利条件发展水产以及利用电站尾水渠养鱼等。20世纪80年代初,治淮委员会组织沿淮四省水利、水产部门,结合流域治理和综合开发水利、水产资源,共同编制了《淮河流域水产规划》,从规划指导思想、设计施工到工程管理运用,都为水利和水产两专业的有机协调提供了范例。

到20世纪80年代末,在水利渔业活动中,发生了四个明显的变化:一是水利渔业的领域大大扩展。从水库养鱼开始,促进了渠堰、堤垸、闸坝和围垦滩涂等有关水域养鱼。二是水利渔业的经济效益提高。随着水利渔业产值和利润的增长,一批水利T程管理单位增加经济受益,“养鱼赔本”的观念发生了变化。三是建设了水利渔业的专业队伍。水利渔业明确厂职能机构,增强了生产设施,建立了专业研究机构和学术活动组织,发行了专业刊物,培训了大学和专科的专业人才,这些都为建设水利渔业专业队伍提供了有利条件。四是各级水利部门对发展渔业生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观念上发生了深刻的转化。1987年原水利电力部明确提出“把水产品作为水利电力系统的一项重要产品来进行开拓”的指导思想,1988年水利部进一步确认:发展水利渔业应成为水利系统综合经营中的一项基本任务,水利渔业设施应列入水利T程建设中一并建成使用。3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陈红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