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呈奎:他是“中国海带之父”,更是大海的儿子

科技工作者之家  |   2020-11-17 18:09

海带、紫菜,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现在老百姓餐桌上常见的美味。然而在半个世纪前,海带却是稀罕物。那时,中国每年要从国外进口大量干海带。而今,中国的海带、紫菜产量已满足国民需求,在这其中,海洋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呈奎功不可没。

曾呈奎曾称自己是“大海的儿子”,他将一生都献给了蔚蓝色的海洋。自小生活在农村的曾呈奎目睹过农民的艰辛,为自己取号“泽农”。20世纪初,就读于厦门大学植物系的曾呈奎,看到人们经常采集海藻充饥,由此萌生了“海洋农业”的想法,从此,他开始在这片蔚蓝中实现他变沧海为桑田的“泽农”理想。

为了摸清我国海藻资源的“家底”,曾呈奎跑遍祖国万里海疆,从最南端的海南岛到北国大地辽宁,都留下了他不知疲倦的身影。他跋涉在沙滩上,攀缘在礁石中,有时甚至潜入海底寻觅。夜幕降临,他点起蜡烛,整理标本,编写资料直到深夜。这一切努力,铺开了他引导人工养殖海带和紫菜的成功之路。

绵延的蔚蓝海岸线,在曾呈奎眼里美丽无比,那潮来是海、潮去是滩的广阔海域,是一片富饶的蓝色国土。曾呈奎探索的脚步遍布祖国海域,他先后发明了人工海带夏苗低温培育、海带施肥增产、海带南移养殖等技术,使冷温带的海带在我国北方温带海域、南方暖温带和亚热带海域都能大规模人工养殖。

海带大规模栽培的巨大成功,为中国科学家开发利用海洋打响了第一炮,其理论也被广泛应用于紫菜、裙带菜、龙须菜等海藻的栽培,直接推动了以海藻栽培为主的我国海水养殖第一次浪潮的兴起。在此基础上,动物性的贝类、虾类、鱼类养殖浪潮在中国次第兴起,一直影响至今。

1978年,国际海藻学会主席率团专程来看望曾呈奎,并出海参观一望无际的海带栽培区,外国专家兴奋不已。当天,他们就向国外同事发去电报:中国海带栽培神话是真的,是奇迹!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紫菜的生长史和孢子来源是个谜团,人工采苗和养殖面临诸多困难,但它却是人们喜爱的一种食物。为了搞清紫菜的身世之谜,曾呈奎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地深入研究,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1956年,曾呈奎与合作者一起证明了紫菜孢子的来源,使紫菜的大量人工栽培成为现实。南北方两种紫菜的丝状体培养、全人工采苗和养殖技术迅速取得成功,直接推动了我国海水养殖“一次浪潮”的兴起。

在海洋科学研究的茫茫征途中,曾呈奎像一座灯塔,照亮了后来者前进的方向,指明了研究者前进的道路。2005年1月20日,带着对海洋科学的深深眷恋,满含着对祖国人民的殷殷真情,96岁的中国海洋科学界泰斗曾呈奎走了,但他留下了丰富的海洋科学研发成果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