揉泥法

科技工作者之家  |   2020-11-17 18:07

揉泥是陶艺创作中首先要掌握的技巧或者是训练的方法,是成型创作的第一道工序。只有掌握了揉泥技巧,才能更好地了解泥性,为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揉泥的目的主要是去除泥料中的气泡和杂质,防止烧成过程中气泡里的气体升温而引起炸坯。而且,揉泥使水和泥土充分融合,富有韧性,便于拉坯和成型。另外,在揉泥过程中还能激发创作灵感,获得意想不到的创作素材和效果。1

基本方法揉泥的方法基本上有两种:菊花形揉泥法和羊头形揉泥法。

菊花形揉泥法就是在揉泥过程中,所揉的陶泥由外到内,比较饱满,形如菊花,故称菊花形揉泥法。羊头形揉泥法就是在揉泥过程中,所揉的陶泥形如羊头,是比较简单和普遍使用的揉泥方法。1

步骤基本的揉练法:

1.割下一块泥放到平板上,双手用力,像揉面一样翻卷。

2.当泥被揉长后,双手靠在一起用手掌使劲,反方向将泥卷从中间搓开。

3.泥卷分成两截后,可看到没有揉好的地方仍有小洞。每只手上拿一卷泥,尽量使双手离得更远些,准备将泥撞在一起。

4.用力将两部分泥卷撞在一起,以便同时揉练。

5.将揉长的泥柱放在工作台上,冉揉练一遍。

6.将两柱泥揉练至完全融合。多次重复这个过程,直至泥团均匀。

7.双手将泥团反复摔到桌面上,在每次撞击中间,双手翻卷泥团。撞击使泥团结合牢固,翻卷使之变圆。

8.继续撞击和翻卷泥团,揉成泥柱。2

工具最早的陶工利用泥条盘筑法和手捏法制陶。辘轳的发明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进步,它开创了粘土利用的全新局面。古代的辘轳是由一根插埋于地中的转轴,其顶端装一块石板或木板(用于放泥团)构成的。最早的辘轳用手转,后来用脚踏。经过漫长而缓慢的改进,轻便的木制辘轳取代了沉重的石制辘轳,每次改进都提高了使用效率。有些辘轳需要两个人共同操作:一个人拉坯,另一个人作为助手旋转飞轮来带动转盘旋转。如今有些制陶者,特别是北非的一些制陶者,仍然在工作室的地下挖一个坑,将辘轳安放在坑柱中,坐在坑边用脚踢动飞轮来带动转盘旋转拉坯。2

要求1.泥料中的水分充分均匀。

2.增加泥料致密度,使泥料有更好的可塑性。

3.排出泥料中吸含的空气,防止烧成时空气在坯体中产生气泡。

4.便于成型操作,减少成品和半成品的变形。3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李晓林 - 教授 - 西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