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滩

科技工作者之家  |   2020-11-17 17:57

涨滩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zhǎng tān ,是指泥沙淤积而成的滩地。

简介与泥沙沉积的关系滩地浮涨与泥沙沉积的关系是通过不同类型滩地本身的机械阻挡及水生植被阻滞这一双重作用对泥沙沉积施加影响及其反馈来实现的。湖区的湖滩地按发育程度、高程差异可划分为白泥滩、草滩、芦杂滩和芦苇滩等自然类型,这些滩地在面积、高程及形态上的差异悬殊较大,对水动力条件及湖泊泥沙沉积的影响程度不尽一致。汛期绝大部分中低位滩地淹没在水下,当水沙受到低位滩地机械阻挡时,流速急剧减慢,水体挟沙能力减弱,使大部分泥沙缓缓迭加在低位滩地上,这就促进了低位滩地的浮涨。湖流受到面积大的高中位滩地阻挡时,湖面波浪起伏,通过底部回流将所掀起的滩地泥沙向深水方向逐渐迁移,在重力作用下,大量泥沙相继沉积在老滩地上或湖盆中央,加速了湖滩地的发育进程。

植物作用湖滩地、洪道内滋生大面积的芦苇、荻苔草等喜水性和沼生植物,这些植被同样具有阻水促淤作用: ① 缓流作用,水生植物的茎叶必然在一定范围内消耗水流的一部分能量,使流速减缓,挟沙能力减弱。②植物在水流作用下产生脉动现象,在一般情况下,流速越大则脉动频率越高,此脉动作用可局部干扰水流流态,为泥沙沉积提供有利条件。③芦苇等水生植物阻滞作用还能每年在沙滩上淤积新的毅盖层,使泥沙沉积一层巩固一层,滩地不断淤高,直至与高水位相平,不再有新的水沙来源为止。在水生植物及滩地自身的综合阻滞作用下,削弱了湖泊输沙能力,使本来可从湖口排泄于长江的大量泥沙而不断沉积于芦洲滩上,促进了湖泊滩地的自然浮涨。

滩地围垦利用与泥沙沉积的关系滩地围垦利用与泥沙沉积的关系是通过湖面、湖容缩小及其相应的水情动态变化而实现的。湖滩地被围垦利用后,烷内已不再承受上游来沙沉积,外围低位滩地和湖心蔽水带却承受着同样数量的入湖泥沙沉积,使外围滩地逐年淤高,并向湖心伸展。再一方面围垦是随滩地扩涨而发生,滩地在围垦过程中,坑外物质结构和植被遭受破坏,表层物质疏松,汛期入湖水量大,湖水位增高,滩地淹没在水下,大量表层泥沙再次被水体挟带迁移至湖盆中央,为湖相沉积提供子充足的物质来源,从而加速了湖盆泥沙沉积速率。1

相关资料黄河三角洲滩地不同林分类型以无林地为对照,对黄河三角洲滩地3 种林分类型的土壤水文物理性状、土壤入渗特性及土壤贮水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与无林地相比,有林地具有一定的压碱抑盐效果。不同林分类型的土壤容重、孔隙度和孔隙比等表征土壤水文物理性质的指标明显好于无林地,且0-20 cm 土层好于20-40 cm 。各指标林地间差异较大,其中刺槐林好于杨树林,而白蜡林最差。②乘幂方程能较好地反映研究地区不同林分类型的土壤入渗过程,有林地土壤入渗性能好于无林地,刺槐林、杨树林、白蜡林的平均渗透速率值分别是无林地(1.84 mm/ min)的2.22,1.78,1.59倍。③有林地的土壤吸持、滞留贮水量、土壤涵蓄降水量、有效涵蓄量均表现为刺槐林>杨树林>白蜡林>无林地,且0 -20 cm 土层的贮水性能均好于20-40 cm 。说明在涵养水源和水分有效性方面,刺槐林优于杨树林,白蜡林较差。

钉螺分布与滩地环境因子的关系钉螺在草滩的分布呈明显的五带分布,并与地下水位有明显的相关。当地下水位为32cm左右时,钉螺密度和有螺框出现率分别达到其最大值。滩地实施抑螺防病林工程,高滩林农复合经营,低滩养鱼,造成了不利于钉螺生长的环境,可以有效的控制钉螺的孳生。土壤含水量28%~38%最适合于钉螺生长。滩地抑螺防病林工程建设,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路沟配套,降低了地下水位和土壤含水量,限制了钉螺的生长。滩地的植被类型也影响钉螺的分布。以莎草为主的植物群落中钉螺分布密度最大,苔草次之,狗牙根草最小。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李航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