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血管是指心血管系统的微细血管,它们在显微镜下才能见到。微血管指通连小动脉和小静脉间的细小血管,分布于各种组织和器官中,分支通连成网,故也称终末血管床。按血管分支的顺序,微血管主要包括微动脉、毛细血管和微静脉;有些还有直接通连微动脉和微静脉的两种短路:直捷通路和动静脉吻合。
组成在组织和器官中,一条或几条微动脉和微静脉及其间的毛细血管组成微循环的基本单位。因各组织和器官的构造和功能不一,故其内微血管的配布和组成样式各有特点。
①微动脉→毛细血管→微静脉,是常见的样式;
②微动脉→毛细血管→微静脉,但微动脉与微静脉间有动静脉吻合;
③毛细血管→静脉→毛细血管,通连两组毛细血管的静脉称门静脉,此型较少,见于肝和丘脑下部-脑垂体等处;
④输入微动脉→毛细血管→输出微动脉→毛细血管,见于肾和胰岛。
结构微动脉
也称细动脉,内膜由内皮、基板和内皮下层组成。内皮细胞扁平,细胞间的连接与动脉相似,基底部有突起穿过内弹性膜与附近的平滑肌细胞形成肌-内皮连接,可能传递血液中的某些生物活性物质给肌细胞。中枢神经系的微动脉多无肌-内皮连接,基板很薄或不明显。内皮下层薄,成自疏松结缔组织,含少许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内弹性膜薄,有窗孔。中膜为二三层螺旋排列的平滑肌,肌细胞间有弹性纤维,有外弹性膜分隔中膜和外膜。中膜有丰富的交感神经支配平滑肌的收缩。外膜薄,由较疏松的结缔组织组成,有无髓神经纤维和神经末梢,含巨噬细胞、肥大细胞、浆细胞和成纤维细胞。
中间微动脉
它们是终末微动脉的侧支或末段,呈锥形,管壁由内皮和一层不连续的平滑肌细胞构成。有的有类似于动脉的内膜垫。中间微动脉的平滑肌细胞有突起,沿血管纵轴伸展。此血管是调节微血管血流的总闸门。血管的舒缩周期约是2~8秒。交感神经兴奋使血管持续收缩,血流阻力增大。血管舒缩并可使毛细血管血流的水和电解质发生梯度变化。
真毛细血管
毛细血管是分布在各器官的组织和细胞间的最微细的血管数量极多,成网状分布,平均直径7~9μm。由于其管壁只有一层扁平的内皮细胞,则血液中的氧及营养物质经此渗透入组织间。而细胞和组织间的代谢产物则由此进入血液。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有的具有窗孔,有的含有吞饮小泡,相邻的内皮细胞之间有较大的间隙或缝隙连接等。这些都是毛细血管进行物质交换的形态学基础。
微静脉
从真毛细血管到微静脉是渐变的,大致分三段:毛细血管后微静脉、集合微静脉和肌性微静脉:
①毛细血管后微静脉:直径8~30μm,长50~70μm,由2~4条毛细血管汇成。它们的管壁结构与毛细血管相似。有一层连续的内皮,有的内皮细胞有窗孔并有隔膜。细胞彼此连接很松,细胞间常有6nm的间隙,能使5~5.5nm大小的分子通过。淋巴器官内的毛细血管后微静脉的内皮细胞呈立方形,是淋巴细胞的主要出入部位;
②集合微静脉,也称周细胞性微静脉,直径30~50μm。它们的管壁构造特点是内皮周围有较完整的一层周细胞,偶见平滑肌细胞;
③肌性微静脉:直径50~100μm,内皮周围有1~2层较完整的平滑肌,外膜很薄。微静脉,尤其是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在物质交换中起重要作用。它们易透过大分子物质。与毛细血管相比,微静脉易受温度、炎症和过敏反应等的影响,对组胺、5-羟色胺、缓激肽和前列腺素很敏感,易致细胞连接松解或裂开,使血浆和血细胞外漏。
功能各组织和器官微循环的功能不一,有的主要是供应营养和排出代谢产物;有的主要起调节作用或维持局部环境恒定,如调节体温、气体交换、排泄和输送激素等。微血管的功能受神经和体液因素的调节,有些有丰富的血管运动神经,有些对附近细胞释放的物质敏感。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任洁 - 主任医师 - 山西大医院 心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