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在老年人群中发生的心力衰竭。心力衰竭是指心脏收缩能力减退,不能排出足够的血液以满足全身的需要。贫血导致炎症反应、肾脏疾病、血液稀释、铁缺乏、营养不良等有关;而且贫血不仅可以加重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病情,而且还能诱发一系列并发症,对患者的预后产生影响。
一、病因及常见疾病:很多患者都是因为感染而引发的心力衰竭,与发生感染后细菌释放内毒素会直接影响患者的心肌功能有关。其次为快速房颤,房颤诱发房室同步性丧失和心房机械收缩功能,导致心输出量减低;快速房颤缩短心动周期,严重影响心脏舒张期。
二、鉴别诊断:(一)临床表现:
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首发症状为呼吸困难、发绀、胸闷、活动后气急、夜间阵发性气喘、端坐呼吸等典型心功能不全,主要临床症状为疲劳,心脏液体滞留和呼吸困难。部分并发神经精神症状,表现为反应迟钝、烦躁、意识障碍等;合并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情绪。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具有预后凶险、临床症状危重的特点。
(二)鉴别:
老年人以上呼吸道感染为诱因,表现为咳嗽、咳痰、肺部哮呜音或湿性啰音,容易误诊为慢性支气管炎或支气管哮喘;老年患者存在脑血管病变,导致认知功能受损,病史提供不完全、不系统,部分临床医师缺乏对相关症状特点的详细追踪询问,不注重心肺望、触、叩、听检查,易误诊为脑血管病精神病;有些患者以体循环淤血为主,表现为恶心、腹胀、纳差等消化道症状,易误诊为消化性疾病。
三、检查:1.心电图:常可提示原发疾病。
2.X线检查:可显示肺淤血和肺水肿。
3.超声心动图:可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心瓣膜状况、是否存在心包病变、急性心肌梗死的机械并发症、室壁运动失调、左室射血分数。
4.动脉血气分析:监测动脉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
5.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和血生化检查,如电解质、肾功能、血糖、白蛋白及高敏C反应蛋白。
6.心衰标示物:诊断心衰的公认的客观指标为B型利钠肽(BNP)和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的浓度增高。
7.心肌坏死标示物:检测心肌受损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均较高的标示物是心肌肌钙蛋白T或I(CTnT或CTnI)。
四、治疗原则:心力衰竭治疗目的在于纠正和改善血流动力学障碍,缓解临床症状,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运动耐量,改善生活质量,降低病死率。根据患者病因差异选取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首选利尿剂减少血容量、降低心脏负荷;联合使用强心苷类药物以及β受体阻断剂等,为有效改善患者的心肌缺血情况以及调节心律失常选用美托洛尔、维卡地洛等,除此之外配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类药物如贝那普利、卡托普利等,适当调节患者血压情况。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姚晓东 - 副主任医师 - 山西省人民医院 老年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