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肿瘤

科技工作者之家  |   2020-11-17 17:38

结直肠肿瘤是胃肠道中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其病死率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仅次于胃癌、食管癌和肝癌,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健康。

一、病因及常见疾病:结直肠肿瘤常由于不健康的生活习惯或者环境污染等所导致。结直肠肿瘤是一种常见胃肠道肿瘤,随着结直肠癌患者肿瘤的增大会逐渐表现出腹泻、便血、局部腹痛等临床症状,晚期则表现贫血、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

二、鉴别诊断:直肠良性肿瘤:1、直肠息肉**:**

指直肠黏膜表面隆起样病变,可单发亦可多发。超声内镜下表现为病变位于肠壁的第一、二层,为向腔内突起的结节,呈圆形、卵圆形或乳头状,相对强回声;黏膜下层连续、完整,息肉的基底部不侵犯肠壁的第三层,此为鉴别恶性肿瘤的依据。

2、黏膜下肿瘤**:**

(1)平滑肌瘤:直肠平滑肌瘤发生于直肠下段,起源于肠壁固有肌层,少数在黏膜肌层。常见肿块较大,呈球形,黏膜面完整,边界清楚,内部低或中等回声,中央可有坏死液化区。

(2)血管瘤:直肠多见海绵状血管瘤,亦可见毛细血管瘤及多发性静脉扩张等。有海绵状血管瘤的肠壁增厚,弹性减弱,肠黏膜上有乳头状隆起,隆起物呈液性暗区,与正常肠壁分界清楚。

(3)脂肪瘤:直肠脂肪瘤较多见,多位于黏膜下层,有时可在浆膜下;多数单发,少数可见多发,偶见弥漫性。瘤体呈相对低回声,多数呈结节样、球形、椭圆形甚至分叶状,带蒂;有的不形成瘤结节,壁呈梭形增厚,压之有弹性。

(4)纤维瘤:凡有结缔组织的部位均可发生纤维瘤,常见直肠炎症纤维性息肉,距齿状线10cm内的直肠还可发生纤维肉瘤。肿瘤多起源于黏膜下层,附着于直肠壁上,呈相对低回声,多为广基,少数有蒂。肠壁间的肿块边界多不清晰,但内部回声均匀。

直肠癌:1.溃疡型:多见,肠壁呈环状或半环状增厚,底部浸润肠壁较深,表面凹凸不平,基底部几乎与突入腔内的肿块等宽,肠壁层次消失,周边呈碟状增厚,边缘隆起向外翻,肿块可突破肠壁全层与周围组织粘连、浸润。

2.菜花型:菜花型也称团块型,肿块呈圆形或半圆形向肠腔内突出,似息肉或呈腺瘤状,表面光滑或有绒毛状小分支。基底部宽,累及黏膜下层以下,浸润能力较小,与周围分界线较清,肿瘤直径2~4cm,局部肠壁僵硬。

3.狭窄型:肿块浸润肠壁使肠腔狭窄、肠壁增厚呈狭窄型或膨胀型变硬,腔内表面凹凸不平,肠内容物通过时受阻,甚至逆流,肠外形可膨大,向周围组织浸润,此型分化常较差。

4.弥漫浸润型:此型少见,浸润肠壁范围广,增厚不明显,黏膜层能保持完整;已浸润的黏膜下层仍能分辨出层次,局部肠壁硬如皮革。病理与低分化腺癌相似,多为黏液腺癌或印戒细胞癌。

三、检查:(一)剪切波弹性成像(SWE):

一种基于生物组织都具有弹性或硬度这一基本属性的新技术,具有无须施压、实时成像、定量测量、测量结果不受操作者影响、极佳的可重复性等优点。弹性成像可改善腺瘤和早期直肠癌的分期,能显著提高超声对直肠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能力。

(二)MRI影像检查:

T1~T2期:对肠壁外采取Gd-DTPA进行增强扫描,发现外缘非常的光滑,且未有结节影突出向壁外。T3期:对肠壁外采取Gd-DTPA进行增强扫描,发现外缘并不光滑,而且有结节影突出向壁外。T期:未见周围脏器和发生病变段肠管有间隙,对两者之间进行增强扫描发现界限不清。

(三)超声内镜:

对于直肠腔内癌肿的形态、范围、浸润深度、肠壁外扩散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邻近组织是否受累,有无远处转移及有无术后复发等均有很好的判断能力,为临床医师明确诊断、选择治疗方式及监测复发情况等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手段。

四、治疗原则:(一)多学科综合治疗诊治模式(MDT):

遵循医学理念,借助多学科团队的整合平台,是一种围绕多中心随即临床研究的医疗模式,它最大的特色就是利用当前有效的医疗治疗手段,为患者制定更加适合的、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在最大程度上延伸患者的生存周期,提升疾病的治疗率,最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二)腹腔镜治疗:

1、能够有效改善开腹手术包括创伤大、恢复时间慢等问题。

2、直肠被膜是由淋巴、神经组织、血管、内腹膜等所组成,在肉眼下很容易将它与肠系膜混淆,而腹腔镜技术能通过局部放大的功能,辨认出这些组织,避免误操作风险。

3、在腹腔镜的辅助下,操作医师可清晰辨清组织,在不误伤正常组织的情况下,彻底断离肿瘤,以及周围波及的病变组织与淋巴结,实现肿瘤根治,减少术后复发几率。

4、腹腔镜技术能够精确定位到系膜根部,精准完成结扎操作,提高疗效。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王永刚 - 副主任医师 - 山西省人民医院 肛肠科

  • 周泉水
    0
    癌症疫苗还能与其他治疗方法协同作用,增强整体治疗效果,为患者带来更大的生存希望。
没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