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蛛网膜

科技工作者之家  |   2020-11-17 17:38

系脊髓被膜之一。此膜位于硬脊膜与软脊膜之间,是一层结缔组织,含有胶质、弹力纤维和网状纤维,其内、外面有扁平细胞。

一、解剖结构蛛网膜是一层有光泽的薄而透明的膜,与硬膜之间有间隙称为硬膜下腔。蛛网膜和软膜有宽大的间隙称为蛛网膜下腔,内充满不断循环着的脑脊液,并有较大的血管走行。蛛网膜下腔向上在枕骨大孔处有正中孔和外侧孔与小脑延髓池相通。向下于第一腰椎下缘平面以下,腔内已无脊髓,间隙较大,叫终池或腰池。池内只有马尾与终丝浸于脑脊液中,是腰穿抽取脑脊液或注射麻醉药或注射造影剂进行脊髓造影的理想部位。

二、相关疾病与治疗1、蛛网膜炎

系指脑或(和)脊髓的蛛网膜在某些病因的作用下发生的一种组织反应,以蛛网膜增厚、粘连和囊肿形成为主要特征。实质上是一种病理诊断,而不是一个疾病单元。在一些诱发因素激发下,常以急性或亚急性发病或复发。脊髓蛛网膜炎是一种累及脊髓蛛网膜以及神经根的非特异性炎性过程,国外报道脊髓外科手术是其主要病因。

2、影像学检查

由于脊髓椎管造影术可以增加脊髓蛛网膜炎的机会,脊髓MRI检查方便易行,而且MRI对髓内改变有独特的应用价值,故对脊髓蛛网膜及其伴发的脊髓实质损害病灶的检查MRI比脊髓椎管造影优越。有研究资料说明与脊髓造影结果相比脊髓MRI不仅显示脊髓节段性萎缩变细、蛛网膜变厚、蛛网膜囊肿,而且显示髓内灰质呈多发性条状长T2高信号,部分脊髓呈点、片状增强。但由于研究资料较少,现如今尚需进一步观察脊髓蛛网膜炎MRI影像学改变特点及MRI在脊髓蛛网膜炎中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3、临床表现

脊髓蛛网膜炎多为亚急性或慢性起病,临床以神经根痛、运动及反射障碍、感觉障碍为主要表现,部分患者有括约肌功能障碍。有研究结果显示64.1%的患者以肢体无力、61.5%的患者以四肢麻木为首发症状,根性疼痛次之。17.9%患者膀胱括约肌障碍,多表现尿潴留,肌力轻度减退,腱反射增高或亢进明显,感觉障碍节段性和束性分布为多,部位多不恒定且零乱,深感觉障碍和肌萎缩少见,38.5%患者病理征阳性。腱反射增高或亢进,感觉障碍束性分布及病理反射阳性说明脊髓蛛网膜炎已波及到脊膜和脊髓实质。累及病变部位依次为胸、颈、腰、骶部。

4、我国学者提出脊髓蛛网膜炎分局限型和弥漫型2种,其对治疗有帮助,局限粘连型或囊肿型可作囊肿摘除或粘连分离术,术后辅以药物治疗,如为弥漫型可行内科激素等治疗。研究资料显示椎管内注射激素很大程度上改善患者症状和体征,延缓病情发展,但尚需观察长期疗效。所以探寻病因预防脊髓蛛网膜炎发生是有效防治该病的根本手段。

三、自发性脊髓蛛网膜下腔出血1、自发性脊髓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极为少见,占所有SAH病例的1%以下。

2、主要辅助检查:(1)腰椎穿刺(2)椎管造影(3)CT扫描(4)选择性脊髓血管影。

3、治疗方法:治疗的目的是缓解脊髓压力、制止再出血、促进脊髓功能的恢复。主要包括手术减压、病因治疗及康复治疗等。(1)手术治疗:对有手术指征的病人明确出血部位后应早期行手术减压,在清除血肿的同时明确病因,并行病灶切除。手术时机应选择在造成脊髓不可逆性损害之前。对病情较轻.出血为髓内病变或脊髓外疾病所致.无明显血肿,全身状况差,不能耐受手术者可行其它治疗。(2)栓塞治疗:该治疗适合于脊髓血管畸形.尤其是髓内及巨大病灶.栓塞的目的是促使病灶内血栓形成,减少脊髓血液的“偷流”.制止出血.改善脊髓功能。栓塞材料多用微粒栓塞剂。也有礴例脊髓AVM应用真丝微粒,栓塞治疗.效果满意。(3)腰穿置换疗法:加强脑脊液循环.促进血液吸收,防止粘连。能否腰穿注入溶栓剂有待探讨。(4)其它治疗:包括神经活化剂的应用、理疗康复、功能锻炼及病因治疗等。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柏雪 - 副主任医师 - 山西省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