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发生在身体表浅部位的肿瘤,概念上除含皮肤肿瘤外,尚包括其他浅在组织发生的肿瘤。从性质上可分为良性肿瘤、恶性前病变(癌前病变)、恶性肿瘤三种。
病因及常见疾病肿瘤发病因素很多,机制尚未完全了解。肿瘤是环境与宿主内外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多种因素诱发及局部刺激,激活了癌基因,使衰退或已休眠的基底细胞过度增生,面部丰富的血运,为癌症的发生、发展提供了足够的能量,可能是老年人面部好发的主要原因。
化学因素:(1)烷化剂:如有机农药、硫芥、乙酯杂螨醇等;(2)多环芳香烃类化合物:如煤焦油、煤烟垢、沥青等;(3)重金属:镍、铬、砷等。在饮食结构中,大量食物添加剂的使用,特别是各种促生长激素应用到动植物中,如坤剂等被人体摄入后,使已衰退和休眠细胞活跃起来激发癌变。
物理因素:(1)电离辐射:如X线、放射污染粉尘等;(2)紫外线:长期日晒与本病密切相关,体表肿瘤多在暴露部位;(3)其他:烧伤深瘢痕及皮肤慢性溃疡等。外界因素诱发或局部刺激,激活了具有再生能力的基底细胞,创面的反复修复,其过度生长而发生癌变,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生物因素:多种病毒与肿瘤的发生有关,病毒是发病的主要生物因素,其造成人体免疫缺陷,DNA复制过度,同时癌基因激活、抑癌基因失活、修复相关基因的功能缺失以及凋亡机制丢失等,是肿瘤发生的基础。
机体因素:(1)遗传因素:肿瘤具有遗传倾向性,即遗传易感性。黑色素细胞肿瘤(如发育不良痣等恶性体表肿瘤)倾向于家族性发病,主要是先天性基因异常所致;(2)内分泌因素:某些激素增高可刺激肿瘤的发生;(3)免疫因素:先天或后天免疫缺陷者易发生肿瘤。可能由于细胞中介免疫受损和增加对致瘤病毒的易感性,增加了发生基底细胞癌的危险性;环境中的致癌因子如致癌病毒,可被伴随着的免疫抑制所加强;如器官移植的患者发生基底细胞癌比正常人高10倍以上,而在这些损害里发现了疱疹病毒样DNA序列。
鉴别诊断临床特点:(1)患者以老年人为主;(2)体表肿瘤好发部位为血运相对丰富的头面部;(3)最常见的是基底细胞癌瘤;(4)患者以体表肿物反复溃烂及长期不愈为主诉就诊;(5)多年相对稳定的黑色素痣、疣、老年斑变得活跃,增大,有异样感,无原因反复溃烂;(6)癌变组织有外伤病史;(7)体表肿瘤多为原位癌。
老年人体表肿瘤的诊断特点:存在主观、客观两个因素,客观因素表现为老年患者一般处于独居状态;行动不便;和亲属联系不通畅;体表肿瘤在老年人群中病程较长,患者对于肿瘤的自我体表感觉反应迟钝。主观因素表现为老年人群的文化程度一般不高,对肿瘤的认识能力不足;治疗态度不明,思想上忽略。上述原因造成了对于肿瘤的早期诊断延误或不及时。患者就诊时往往肿瘤体积已经迅速增大伴或有出血或者溃破。
检查传统的肿瘤影像学检查手段包括超声、X射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放射性核素检查。
X射线和CT是在临床中较早使用,并仍广泛应用的重要肿瘤成像技术。CT具有成像快速、空间分辨率高、能够提供优秀的解剖影像等优点,但其软组织分辨率和敏感性相对较低。MRI是一种无辐射、多能的肿瘤成像技术,能够非侵袭性提供体内多种信息,包括解剖、生理甚至分子信息。其具有良好的时间及空间分辨率和优秀的软组织对比及组织穿透力,能够实现多序列、多参数成像。
治疗原则手术切除是治疗体表肿瘤最有效最佳选择,但老年患者的手术耐受力差,因此术中严格遵循以下几点原则:①手术中无论范围大小,所有切除的肿瘤组织必须送病理检查,明确肿瘤四周和基底是否有残留瘤体细胞;②手术方式能简勿繁,手术范围能小勿大,手术时间不能过长;③手术操作精细化,无创化;术中止血仔细,术后局部的加压包扎十分重要。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宋翔 - 副主任医师 -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