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分叶核粒细胞是中性粒细胞的分叶过多,可分4 叶甚至于5-6叶以上,若5 叶者超过0.05时,又称为中性粒细胞的核右移。是由于造血物质缺乏,使脱氧核糖核酸合成障碍,或造血功能减退所致。主要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和应用抗代谢药物治疗后,感染的恢复期,也可出现一过性核右移现象。正常值
白细胞自动计数仪:(2-7)×10^9/L (2000-7000/mm3)。
临床意义异常结果: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比例增加 (1) 可能是急性感染,可能患有局部感染如痈疽、疖肿等。也可能是全身感染包括肺炎、败血症、化脓性扁桃体炎、化脓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风湿热、急性阑尾炎、白喉、急性胆囊炎等。 (2) 可能是铅、汞、安眠药、洋地黄类、安替比林、砷中毒、虫毒、异种蛋白吸收。也可能是代谢性的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痛风、妊娠中毒症等。 (3) 血液病如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霍奇金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4) 组织坏死:心肌梗死、坏疽、新生物坏死、烧伤等。 (5) 其他如脑出血、脑肿瘤、手术后、库欣综合征、黏液性水肿、恶性肿瘤、恶病质等也可造成中性分叶核粒细胞比例。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比例减小 (1) 重症感染如重症败血症、粟粒性结核等。 (2) 伤寒、副伤寒、病毒感染性疾病、立克次体感染、原虫病(疟原虫、黑热病、原虫感染)等特殊感染。 (3) 可能是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贫血、白细胞减少性白血病、急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等血液病。 (4) 有机溶酶、抗肿瘤药物、抗甲状腺药物、抗痉挛药物、磺胺类药物、酚噻嗪类、氯霉素、合霉素等的药物影响。 (5) 放射线照射:放射病等。 (6) 系统性红斑狼疮、斑替(Banti)综合征、肝硬化、费耳替(Felty)综合征等也可造成中性分叶核粒细胞比例。 (7) 先天性疾病:周期性中性细胞减少症、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家族性良性嗜酸性细胞减少症等。 (8) 其他还可能是恶病质、血液透析等。 需要检查的人群:怀疑患有血液病、感染的人群。有炎症表现的人群。
注意事项不适宜人群:患有白血病的人群,血小板缺乏的人群。 检查前禁忌:禁止吸烟,注意休息。 检查时要求:无特殊要求。
检查过程抽血检查中性分叶核粒细胞数目。
相关疾病巨幼细胞性贫血
相关症状急性贫血,慢性贫血,贫血
1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陈麟凤 - 副主任医师 - 北京世纪坛医院 输血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