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区为1938年Guinier和Preston研究Al-Cu合金单晶自然时效时提出的。
简介吉尼尔·普雷斯顿区(Guinier Preston zone)简称GP区(G.P.zone),因由吉尼尔(A·Guinier)和普雷斯顿(G·P·Preston)于1938年各自独立地在Al Cu合金中所发现,故名吉尼尔·普雷斯顿区。
它是由固溶体在出溶过程中通过均匀成核作用而析出的一种呈准稳定相的细小出溶沉淀物,其晶体结构基本上相同于主晶,两者相互共格连生;化学组成则介于主晶与平衡的稳定出溶相之间而更接近于主晶的成分;形态上呈小圆片(或小球),厚度(或直径)很小,可以只有一个或几个单位晶胞宽,成群且相互平行地分布于主晶中。由于它们的成核能远小于平衡的稳定出溶相,故常在稳定相形成前首先产生;或是在较低的温度下,固溶体内部的离子扩散作用被抑止的条件下形成。GP区在淬火后又进行退火处理的合金中常见,在矿物中主要见于辉石和闪石矿物内。
具体内容GP区为1938年Guinier和Preston研究Al-Cu合金单晶自然实效时提出的。
GP I 区:溶质原子(Cu)的富集区,其晶体结构与基体相同,Cu原子集中在Al晶格的{100}面上。GP区成分wCu=90%左右、形状为圆盘形、直径5nm(室温)~60nm(150°C),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