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南芥基因组序列于2000年由国际拟南芥基因组合作联盟联合完成,研究结果“Analysis of the genome sequence of the flowering plant Arabidopsis thaliana”发表在国际期刊《Nature》上,是第一种完成全基因组测序和分析的植物。2017年,拟南芥基因组注释得到了更新,研究结果“Araport11: a complete reannotation of the Arabidopsis thaliana reference genome”发表在国际期刊《 The Plant Journal》上。
背景拟南芥 (Arabidopsis thaliana)又名鼠耳芥,阿拉伯芥,阿拉伯草。属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十字花科植物1。其在植物学中所扮演的角色正仿佛小白鼠在医学和果蝇在遗传学中的一样。是在植物科学,包括遗传学和植物发育研究中的模式生物之一。
特点植株较小(一个8cm见方的培养钵可种植4-10株);
生长周期短(从发芽到开花约4-6周);
结实多(每株植物可产生数千粒种子);
拟南芥的形态特征分明;
易于转化。经过不断的实践,浸花法(floral tip)已成为拟南芥转化最常用的方法。具体为:生长5-6周已抽苔的拟南芥打顶来促进侧枝生长,待花序大量产生时将其在含有转化辅助剂silwet和蔗糖的农杆菌溶液中浸泡几分钟,3-4周后对转化植株收种子。在含有合适抗生素的平板上对种子进行筛选,能够健康生长的幼苗为转基因植株。这种转化方法不需要组织培养和再生植株的过程,操作简便、转化效率较高,为研究人员建立突变体库、改变目的基因的表达特征以及开展互补验证等实验提供了便利;
可以方便获得大量发生在不同基因位点的突变体2。
基因组信息哥伦比亚生态型 Columbia数据下载(包括CDS序列、编码蛋白序列、mRNA序列、基因组序列和GFF注释信息)
地址a(拟南芥官网,Tair):https://www.arabidopsis.org/
地址b(NCBI):https://www.ncbi.nlm.nih.gov/genome/?term=Arabidopsis+thaliana
塔勒水芹生态型 thale cress数据下载(包括CDS序列、编码蛋白序列、mRNA序列、基因组序列和GFF注释信息)
地址a(Aroport11官网,Araport):https://www.araport.org/
地址b(NCBI):https://www.ncbi.nlm.nih.gov/genome/?term=Arabidopsis+thaliana
意义模式植物的选择和利用对于开展遗传分析、基因克隆和功能研究意义重大,拟南芥由于其植株小、结实多、生命周期短、基因组简单、遗传操作简便,近四十年来由田野里不起眼的小草成为植物研究领域最耀眼的明星。全世界有超过六千家实验室正在对拟南芥的生长发育及其对环境应答的过程开展深入研究。它在粮食增产、农作物耐逆、环境保护等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让我们记住这棵小草,记住神奇的模式植物——拟南芥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魏大勇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