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蛙

科技工作者之家  |   2020-11-17 17:29

滇蛙,蛙科琴蛙属物种,生活于海拔1150~2300m山区低洼地的水塘、水沟、水稻田内。

形态特征雄蛙体长52~57mm,雌蛙体长46~63mm。头稍扁平,头长略大于头宽,吻棱不明显;瞳孔横椭圆形;鼓膜显著,其直径约与眼间距等宽;犁骨齿两小团。头部较光滑,背部及体侧疣粒较明显,背侧褶较窄而清晰;腹面皮肤一般光滑,少数有小痣粒或有白刺粒,跖腹面满布小疣粒。指、趾端钝尖,无沟;后肢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眼部,左右跟部相重叠或相遇,有内跗褶,趾间蹼显著,缺刻深。背面多为褐色、黄褐色、橄榄绿色或略带黄色,在疣粒部位色浅,周围色深,背部中央有或宽或窄的浅黄色脊线,体侧下部多有黑斑;后肢棕黑色横纹清晰,多为3~5条;腹面浅黄色或白色而无斑纹。雄性第一指有灰色婚垫,有一对咽侧下外声囊,肩上方有扁平肩腺;仅体背侧有雄性线。卵径1.5~2mm,动物极黑褐色,植物极乳白色。第38~41期蝌蚪全长80mm,头体长32mm左右,尾长约为头体长的147%;头体宽厚而略扁,灰黄色有细小褐色点,有一条黄绿色脊纹,体侧黄绿色,腹面浅黄色;尾部色浅有褐色云斑,上尾鳍较宽,尾末端钝尖;唇齿式为Ⅰ:1+1/2+2:Ⅰ(或1+1:Ⅱ),上唇无乳突,下唇乳突分成2排,参差排列。刚变成的幼蛙体长21mm左右。2

生境繁殖该蛙多生活于海拔1150~2300m山区低洼地的水塘、水沟、水稻田内。昼夜均伏于草丛、稻苗中。成蛙以多种昆虫及其他小动物为食。繁殖期在6~7月,雄蛙发出“缸、缸、缸”的鸣叫声,雌蛙产卵600多粒,分多次产出,小卵群黏附在浅水处的水草茎叶上。蝌蚪多在水底游动,以藻类、植物叶片、腐物为食。2

种群状态中国特有种。该蛙分布区宽,其种群数量甚多。受胁等级:无危LC。2

分布范围四川(西昌、昭觉、会理、会东、攀枝花、米易、盐边、屏山)、云南、贵州(威宁、水城、赫章、安龙、兴义)。2

物种辨识滇蛙与我国北方常见的黑斑蛙相似,指趾纤细,指端尖。有趣的是滇蛙的指、趾尖通常皮肤磨损,露出指骨。

生活习性滇蛙以动物性食物为主,两性的食性无显著性差异,食性不是影响两性异形分化的原因。雌性滇蛙成年个体体长明显大于雄性,属雌体大于雄体的类型。滇蛙雌雄个体的鼓膜直径与手长存在显著差异。两性异形主要系性选择压力的结果。雌蛙增加体长可提高繁殖输出能力,又能增加负载雄蛙的能力。雄性滇蛙第一指基部具有发达的婚垫,表面具细密角质刺,以加大拥抱摩擦,增强拥抱能力,避免雌蛙逃脱。雄性滇蛙具声囊,发声宏亮,在求偶竞争中更有利于吸引雌蛙。

排毒青蛙的皮肤里含有特殊物质,能够很快清除“毒素”,最大限度地让皮肤少受到日照、紫外线等的伤害。滇蛙皮肤具有极强的氧化自由基清除能力。滇蛙皮肤能够分泌出一种特殊液体,这种液体中含有11个家族的抗氧化多肽。这些抗氧化多肽是由15-30个氨基酸组成的小肽。借助抗氧化多肽,滇蛙以最快的速度清除了自由基的破坏,最大限度地保护了自己的皮肤,使它尽可能少地受到日照、紫外线等诱导的自由基损伤。

取食策略滇蛙的食物成份与食物资源相具有稳定性,主要类群均为直翅目、同翅目、半翅目、鞘翅目、双翅目、鳞翅目、膜翅目和蛛形纲等8类。但又存在变异性,不同产地、不同年份和不同月份之间的蛙标本胃内的食物成分各类群的比例均不相同。滇蛙对食物具有选择性或取食偏好。栖境的食物资源相与蛙胃内的食物成分不存在相关性。直翅目和同翅目昆虫是滇蛙取食时回避的食物,而对鞘翅目、鳞翅目、膜翅目和蛛形纲等4个类群具有明显偏好。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李丽霞 - 博士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