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体生产力

科技工作者之家  |   2020-11-17 17:29

水体生产力,也称水体生物生产力,是指单位水体在单位时间内所能生产生物的能力,是水体保证水生生物种群再生产速率的一种性能。它是水域满足有经济价值生物生活要求的一种综合性能,其大小通常决定于水域的理化因子、生物因子和人为因素的相互作用。

定义水体生物生产力简称水体生产力,是指单位水体在单位时间内所能生产生物的能力,是水体保证水生生物种群再生产速率的一种性能。它不仅取决于水体,而且与生物种群的特性密切相关。生产力问题,实质上是生态系统中各级营养的能量转化和有机质的循环问题。初级生产力可理解为太阳能被绿色植物固定的速率或光合作用所生产的有机物质。其单位可以是有机碳的重量/单位面(体)积/单位时间,或热量单位/单位面(体)积/单位时间等。绿色植物在单位面(体)积、单位时间内所固定的总能量或生产有机物质的总量的速率就是初级生产力。初级消费者把初级生产力转化为自身物质和能量的速率称次级生产力,顺次类推为三级生产力……等。处于食物链最终生产环节的生产力称终级生产力。1

影响因素(一)、非生物因素

1.水体所在地区的气候条件气候条件中影响最直接的要算光照与温度。

太阳辐射能提供了植物光合作用的能源,温度则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效率和各类生物新陈代谢的强度,因而影响水体的生物生产量。但光照、温度又与水体所处的地理纬度和海拔高程有关。一般说来,温暖地区生长期较长,营养物质循环较快,水量充沛,从集水区流入水体的营养物质较多,初级生产力和鱼产力都较高。

2.集水区的土壤、植被及其他特点

这些特点决定着水体的水化学特性和初级产量的多少。如果集水区土壤肥沃,植被茂盛或多农牧业用地,那么就有多量有机质和营养盐类流入,外来和自生初级产量都很丰富;反之,如果从贫瘠的岩石区域或沼泽、森林、砂土地区补给的水源,外源性物质稀少,初级产量则较低。

3.水体的形态特征水体的平均深度、沿岸带倾斜度和宽度、岸线的弯曲度等都影响产鱼性能。若水域太深,易出现水温分层现象,底层水温低,有机质和营养盐类难以返回到上层供浮游植物利用,因而水质较瘦,初级生产力和鱼产力都较低。水域过浅,鱼类索饵生活空间太小,也会影响水域生物生产力,一般认为,平均水深以5-10 m较好。沿岸带倾斜度较小,浅水区域就较宽广,水草,底栖动物及底生藻类较繁茂,生物产量就较高。 湖岸(库岸)线越弯曲,水体与陆地的接触面越大,流入的生源物质也越多。此外,岸线若弯曲为湖汉,库湾越多,其生活条件较稳定,有利于饵料生物和鱼类的生长繁衍。

4.水体的水文学因素水文学因素决定水体鱼产力高低的主要因素是水位变动、风浪、径流量、水体交换率、浑浊度和淤积作用等。

(二)、生物因素

不同的饵料生物和经济生物其生产性能也各不相同,所以,水体生产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水体生物种类组成。也就是说,它决定着从初级产量到鱼产量之间的能量转化率。初级产量如果主要由小型浮游藻类组成,转化率较低;如果由大型植物或大型藻类组成,转化率则较高。次级产量中各营养级的优势种类如果是由那些对食物利用率高、生长、繁殖迅速的种群组成,能量转换效率高,物质循环速度快,其鱼产力也就较高。

除以上自然因素外,人们的经营水平(包括经营方式、技术水平等)也是影响水体生产力高低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因为人类的一切活动对自然界都要发生作用并产生影响,人们可以通过影响环境或影响生物的方法,有意识的改变和提高水体的生产力。

(三)水域的营养类型

各国学者根据水体的营养盐类含量、生物生产量、初级生产力、水域的形态特征等指标把湖泊划分为富营养型、中营养型、贫营养型、腐殖质贫营养型等。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吴俊文 - 博士 - 厦门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