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脊蛇(学名:Achalinus jinggangensis)为游蛇科脊蛇属的爬行动物,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江西等地,其标本采集自山路边以及瓦砾下。
形态特征小型蛇类,全长355~460毫米。头长椭圆形,与颈区分不明显,眼中等,瞳孔圆形。上唇鳞6(3—2—1)枚,第一枚最小,向后渐增大;第六枚最大,等于或大于前5枚之和。无颊鳞,亦无眶前鳞;颞鳞2枚+3(4)枚,2枚前颞鳞均入眶;鼻鳞与吻鳞沟远长于鼻间鳞与吻鳞沟。背鳞小而狭长,披针形,23—23—23行,最外1行大而光滑,余均明显起棱。腹鳞雌性164枚,雄性156枚;肛鳞1枚;尾下鳞单行,雌性51枚,雄性64枚。通体青黑色,仅腹鳞后缘色淡,全身闪珐琅金属光泽。1
分布范围仅发现于江西井冈山大井村。1
物种保护该物种已被入列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评估级别为易危(VU)。3
注意:非法捕杀受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将受到刑法制裁。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魏大勇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