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强度

科技工作者之家  |   2020-11-17 17:26

能源强度是指能源消耗与产出的比重。

定义能源强度是指能源消耗与产出的比重。

应用能源强度用于衡量不同经济体能源综合利用效率,也可用于比较不同经济体经济发展对于能源的依赖程度,粗略的估算方法可以用原油的消费量除以可比价GDP总量。这一指标的另一个含义,便是原油价格波动对于通胀水平的影响程度。

能源强度是用于对比不同国家和地区能源综合利用效率的最常用指标之一,体现了能源利用的经济效益。能源强度最常用的计算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所需消耗的能源;另一种是单位产值所需消耗的能源。而后者所用的产值,由于随市场价格变化波动较大,因此若非特别注明,能源强度均指代单位GDP能耗,最常用的单位为“吨标准煤/万元”。在进行国际比较时,GDP经常会按购买力平价(PPP)进行折算,计算结果和市场汇率法有一定差异。例如我国2010年能源强度按市场汇率法计算的话,是日本的4倍以上,而如果按照PPP进行计算的话,则为日本的1.5倍。

我国“十一五”、“十二五”时期提出的能源强度下降20%和16%,都是指单位GDP能耗。1

全球能源强度趋于下行从全球的情况来看,整体能源强度是趋于下降的。有关研究指出1980-2015年间,全球能源强度下降了接近33%,这得益于生产效率的提升、产业发展、清洁能源利用等等因素。而从不同经济体之间的比较来看,这一指标的差异则可能更多体现出各经济体产业结构、汽车保有量、环保标准的差异,相较美国与欧盟来说,中国的能源强度长期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这可能带来一个客观的结果,便是对中国而言,国际原油价格的波动对其通胀水平的影响程度相对而言并不是太大,根据我们此前的估算,10%的原油同比涨幅约能影响中国CPI同比0.08个百分点;而根据不同学者对于美国原油冲击的估算,10%的原油同比涨幅对于美国通胀的影响约在0.1-0.8个百分点之间,显著高于中国。

我国水平机械地引用按汇率计算的GDP或世界银行提供的基于购买力平价的GDP数据来衡量中国能源强度的国际相对水平,都会造成理解偏差。从物理能效的角度看待中国能源强度国际相对水平,相对而言比较客观。相对于国际水平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我国未来能源强度降低的潜力空间之所在。不过挖掘这些潜力还受制于多方面的因素。

中国能源强度变化原因利用指数分解法,将影响能源强度的因素分解成能源消耗系数、完全需要系数、最终需求结构系数、最终需求和最终能源消耗系数,并建立能源强度分解模型。然后,利用 RAS 方法将能源消耗系数和完全需要系数分别分解成结构和效率系数。通过 1987-2005 年的实物价值型能源投入产出可比价序列表,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1987-2002 年中国能源强度下降主要受到投入结构变动的影响,2002-2005 年能源强度反向上升是受到完全生产完全需要结构和最终需求结构双重作用的结果,真实的能源效率和真实技术进步对其影响很小。

控制中国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能源强度”目标,要求每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能耗要比2005年降低20%,以应对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凸显的能源约束,以及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2

影响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能源强度是气候政策的核心目标。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预测,到2050年通过降低能源强度可以完成31%的减排目标。此外,能源强度的下降有助于提升能源依赖型行业的竞争力,使其成为政府和生产者“双赢”的目标。最后,经济增长和能源使用的脱钩也有助于提高能源安全。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工业化国家的能源强度出现显著下降。根据最近的研究,这一下降主要是由部门内部的改善所带来的,也就是说,能源强度下降并不是由于经济结构转向更清洁的部门,而是由于部门内部的改进(例如投入更多的劳动力或资本、技术创新等)所造成的。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曹慧慧 - 副教授 - 中国矿业大学

  • 袁勇
    0
    科界平台,科学权威,包罗万象,值得关注!
没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