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鸡又称美国地鹤、七面鸡, 是一种从国外引进的食草节粮型肉用高档野味珍禽, 具有羽毛华丽、性情温驯、个体大、生长快、产肉率高、肉嫩味美、繁殖力强、易于管理、效益高等特点, 被誉为“草食野味珍品之冠”,雏火鸡是指0~8周龄的火鸡, 雏火鸡的特点是生长发育较快, 代谢旺盛, 调节体温和适应外界环境的机能较弱, 对饲养管理要求比较严格。
饲养密度火鸡的育雏方式与其他品种的雏鸡基本相同, 分厚垫料育雏、网上育雏和立体笼式育雏3种方式。
厚垫料育雏在地面上垫15 cm厚的干锯末或铡短的稻草、麦秸等, 育雏结束时将垫料一次性清除。此方法可有效节省人力, 垫料发酵所产生的热量可提高室温, 具有保温作用。同时垫料内微生物的繁殖, 可产生维生素B12, 有利于雏火鸡的健康。缺点是易感染寄生虫病。
网上育雏在离地面7~80 cm上方铺一层铁网或木条、地板等。使粪便能够掉落地面为宜。避免雏鸡与粪便接触, 减少疾病感染率。一般网上育雏的密度应为:1周龄30只/m2;2周龄20只/m2;3~6周龄10只/m2;7~8周龄7只/m2。
立体式育雏由于雏火鸡生长发育较快, 饲养密度要随时调解。立体式育雏只适用于2~3周龄的幼雏。3周龄以后仍以前两种为主。饲养密度随饲养天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少, 合理的饲养密度能给雏鸡提供均等的饮水、吃料的机会, 有利于提高均匀度, 还可预防雏鸡啄肛、啄羽等恶癖的发生。密度过小, 房舍利用度低, 造成浪费;密度过大, 会造成相互拥挤, 空气污浊, 采食、饮水不均匀等情况, 导致生长受阻及疾病的传播。全进全出制:从育雏开始到结束, 始终在同一个鸡舍内饲养, 一般网上育雏的密度应为:1周龄30只/m2;2周龄20只/m2;3~6周龄10只/m2;7~8周龄7只/m2。
如果育雏数量不多, 1~2周内可用长60 cm, 宽约45 cm的纸箱装20只, 3~4周可放10~15只, 5~6周龄白天可散放饲养, 但晚上仍要用纸箱, 以后随着生长而逐渐改变饲养环境。缺点是随着雏火鸡体重的增加, 易发生脚病或胸病。
营养需要雏火鸡消化功能尚不健全, 生长发育又特别迅速。因此, 要供给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饲料。一般0~4周龄, 每千克饲料代谢能应达到11.72 MJ, 粗蛋白质28%, 粗纤维3%~4%。5~8周龄, 每千克饲料代谢能12.13 MJ, 粗蛋白质26%, 粗纤维4%~5%。
温湿度雏鸡调节体温的机能尚不完善, 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差, 抗病力弱、免疫机能差, 容易感染疾病, 对温度的变化敏感, 北方地区更要注意雏火鸡的育雏温度。刚出壳温度应控制在32~35℃之间, 以后每周降低2℃, 至6~8周龄时保持在18~20℃之间。
湿度大小对雏鸡生长发育影响影响较大, 特别是1周龄以内的雏鸡影响更为明显。如果湿度过低, 会使雏鸡失水, 造成卵黄吸收不好, 影响以后的鸡体健康。湿度过大, 则雏鸡食欲不振, 易出现拉稀, 引发球虫病甚至死亡现象。适宜的湿度应为:2周龄前保持在60%~65%之间, 2周龄以后保持在55%~60%之间。
通风通风是为了排除舍内有害气体, 因雏体新陈代谢旺盛, 所产生的有害气体和粪便较多, 尤其是一氧化碳、氨气及硫化氢等有毒有害气体, 易造成空气污浊。通风可保持舍内空气新鲜, 有助于调解舍内温湿度, 有利于雏鸡生长发育和健康。但要根据雏鸡大小、天气情况以及季节灵活掌握, 实践中可采取开关门窗或按装通风设备等办法通风。1
光照适宜的光照可促进雏鸡的采食、饮水和运动, 有助于雏鸡的生长发育, 达到快速增重的目的。实践中多采用自然光照和白炽灯光照相结合的办法, 一般1~2日龄光照24 h, 3~4日龄光照20 h, 5~14日龄光照18 h, 3周龄17 h, 4周以后逐渐过渡到自然光照, 还要防止光照太强引发啄癖。夏季一周龄以后选好天气让雏鸡到室外晒太阳15~30 min, 以后逐渐延长, 但不要让雏鸡在太阳下面暴晒。
开食一般在出生后12~24 h进行开食, 开食的饲料应新鲜, 颗粒大小适中, 易于啄食和消化, 营养丰富, 以碎米、小米、玉米屑为好。2 d以后转为配合饲料。雏鸡喜欢洋葱、蒜苗、莴苣、韭菜等辛辣食物, 可将其切碎拌入饲料内, 以训练雏火鸡采食, 这类饲料中含有雏火鸡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微量元素——钛。
饮水经常提供清洁、足量的饮水是提高雏火鸡成活率的重要环节。雏鸡在1周龄内应饮25℃的温开水, 可在饮水中加入适量葡萄糖、0.1%的维生素C和抗菌药, 每日1次即可, 以1~2 h内饮完为宜。1周以后可直接饮自来水。每天都要清洗饮水设备并定期清毒。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魏大勇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