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黄姑鱼

科技工作者之家  |   2020-11-17 17:19

日本黄姑鱼(spotted maigre ),属硬骨鱼纲、 鲈形目、 石首鱼科、黄姑鱼属。又称黄婆鸡、黄姑子、 花䱛。是近海暖温性中下层经济鱼类,分布于中国沿海、朝鲜、日本南部。

该鱼具有发声能力,特别是生殖盛期(6月下旬至7月)。主要摄食底栖动物。黄姑鱼的越冬场在黄海南部及东海北部外海。[外形与小黄鱼相似,一般体长20~30厘米、体重300~700克。

形态特征体长一般为20~25厘米,呈长椭圆形,侧扁。头中大。吻短钝。吻褶分为2叶,吻缘孔5个。口亚前位。下颌稍短于上颌。两颌齿细小,上颌外行齿及下颌内侧齿较大。眼中大,侧上位;眼间隔宽凸,宽大于眼径。颏孔为似五孔型:中央为一下陷肉垫状浅孔,两侧颏孔各2个。体被栉鳞。背鳍1个,始于胸鳍起点稍后背上,末基位于臀鳍末基与尾鳍基之间近中央,具11鳍棘,28~30鳍条。臀鳍具2鳍棘,7鳍条,第二鳍棘粗长。鳔圆筒形,鳔侧具22对缨须状侧肢。耳石腹面蝌蚪状印迹的头区昂仰,伸达耳石前缘,尾区为丁形浅沟,尾柄较粗,长为高的2.4~3倍。

体灰橙色,体侧有许多灰黑色波状条纹,斜向前下方,在侧线上下方不连续,腹面银白色。背鳍灰橙色,每鳍条基部有1黑色小点。胸鳍、腹鳍及臀鳍淡橙色,基部均带红色。尾鳍橙色。

地理分布分布于中国南海和东海,以及日本南部。

主要种类黄姑鱼的近似种在印度洋、太平洋地区有5种,常见的有:①箕作黄姑鱼(N. mitsukurii)。体背侧具许多斜向前下方的灰黑色波状条纹,口闭时上颌和下颌等长,分布于日本南部沿海,为该地区经济鱼类。偶见于东海,中国曾记录于旅顺。②半花黄姑鱼(N. semi-fasciata)。体侧仅在头后的侧线上方有浅色波状带纹多条,体之后半部条纹不明显。原产中国广东沿海,近年在泰国、新几内亚沿海均有发现1。

生活习性海洋洄游性中下层鱼类,成鱼主要地发现近岸到涌浪区, 偶然地向岸边移动。 稚鱼只在沿海地区发现。

黄姑鱼为暖温性近海中下层鱼类。鳔具有发声能力。在6~30.5℃的水温范围内,能正常生活,最佳的水温为18~28℃。适宜盐度范围14~32‰。

黄姑鱼有洄游习性,冬季在济州岛西侧的黄海中部越冬,春季向鸭绿江口、黄河口、莱州湾、吕泗洋、海州湾一带移动。5~8月在鸭绿江口、黄河口、辽东湾、连云港、舟山群岛一带产卵洄游。秋季,水温下降,鱼群由渤海进入黄海中部,然后返回越冬场。

浅色黄姑鱼属于温水性的鱼类,适温范围8~33℃,最适生长水温为24~29℃,产卵水温24~28℃,性成熟年龄为Ⅱ龄,3龄全部性成熟。生长适盐范围10~401。

鱼苗种培育育苗用水经沉淀沙滤,再用250目筛绢套过滤。适宜的育苗水温22~28℃,盐度25‰左右,不宜太低,pH值8.0~8.25,DO5mg/ml以上。充气以小且均匀为佳,一般4平方米左右布1个气石为宜。用布帘调节光照,柔和,避免阳光直射。仔稚鱼的培育密度随着各生长发育阶段而改变。前期水质良好,采用较高密度培育,节约人力物力及饵料,减轻劳动强度;后期摄食强度增,新陈代谢产物增多,另一方面为避免相互残食,应降低培育密度,及时分池疏苗,以促进生长,提高成活率。
育苗前期即往培育池中接入小球藻液,形成微绿水环境,改善水质,并保持轮虫的营养。每天换水一次,换水量仔鱼期1/5,稚鱼期1/3,幼鱼期1/2以上。隔天吸污一次,及时清除池底残饵,死苗等杂物2。

网箱养殖鱼苗运抵网箱区后,去除死鱼及伤势严重的鱼苗,投入暂养箱内,用抗菌素进行消毒。暂养一星期后,提箱检查,准确点数放入网箱正式养殖。培育鱼种期,可适当密集培养,放养密度100~150尾/立方米。随着鱼体的不断生长,必须更换大网目网箱,并及时进行筛选分级分箱养殖,降低放养密度。成鱼一般以养成时尾重300~400克,产鱼8~10kg/立方米的水平为标准,考虑成活率等因素,放养密度约为20~30尾/立方米为宜。放养密度主要还得依养殖海区的环境条件,饲条件及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而定。
每年12月份,当海区水温下降到18℃以下时,根据鱼体大小进行筛选,将个体相近的鱼种并箱越冬,越冬前须加强管理,投足、投好饵料,使鱼种在越冬时有强壮健康的体质,能够顺利越冬。同时并箱时操作要十分小心,防止鱼苗受伤、发病。
饵料投喂:饵料是以新鲜的小杂鱼为主,配合其他辅助原料的湿性软颗粒饲料。具体制作方法是:将小杂鱼用搅肉机搅碎、掺以鱼粉,然后按比例加入多种维生素、抗菌素及鱼肝油等添加剂,混合搅拌成肉糜状湿性软颗粒饲料;投饵一般每天2次,上下午各投一次鱼种培育期间可酌情增投1~2次,越冬期可减为每天一次。投饵量依水温的高低、水质状况、气候及鱼的摄食情况而定。鱼种培育期一般为鱼体重的20%~25%,成鱼养殖期一般为鱼体重的10%~15%。越冬期略减。
日常管理:定时测定水温、盐度、pH值、溶解氧、氨氮等水环境理化因子和鱼体大小,并做好记录。实行“四定、三防、二勤”即定时、定质、定量的投喂饵料不投不新鱼变质的饵料。“三防”即防病、防治、防盗。“二勤”即勤洗刷、更换网箱、调整鱼体放养密度和大小等,勤检查网箱有无漏洞和破损,以防鱼体外逃。

亲鱼入池前,先用高锰酸钾或搞菌素药浴,进行体表消毒。选择体质健壮、性腺成熟度好的亲鱼用于催产。日本黄姑鱼雌雄副性征外观无明显区别。成熟雄鱼轻压腹部可挤出乳白色精液,雌鱼腹部有较明显膨胀,轻压柔软且富有弹性。选择地欧酮(DOM)+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3)作为催产剂,于胸鳍基部无鳞处进针,一次性混合注射。

注射后亲鱼放入产卵池中,对产卵池遮光,适当充气,保持水质清新。日本黄姑鱼生性胆小惧人,容易受惊,因此更应严格保证产卵池尤其是夜间安静的环境。
亲鱼于催产后第二天凌晨二时左右产卵,激素诱导效应时间约为33小时。产卵水温23.0℃,盐度21.2‰,pH8.14。受精率90%,卵浮性,圆形,平均卵径0.88mm,油球径0.25mm,围卵腔很窄,卵密度约为1.022。
采用流水法和120目筛绢拖网收集卵子,移入孵化池中进行止水式充气孵化。孵化密度5万粒/立方米。由于日本黄姑鱼卵比重较大,所以孵化时,充气量要较一般浮性卵鱼类卵孵化时稍大,并注意孵化水比重与卵比重不宜相差过大,否则影响孵化效果,造成孵化率低下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张磊 - 副教授 - 重庆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