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慈欣的《流浪地球》,会不会成为中国科幻电影的希望?

科技工作者之家  |   2020-11-17 17:14

11月23日,2018中国科幻大会在深圳开幕。开幕式的重头戏之一,就是一个圆桌高峰论坛——《科幻IP孵化的路径和困局》。主持人、中国科幻银河奖金奖得主张冉戏谑:都说2016是科幻元年,但那一年什么也没发生,然后又说2017、2018是科幻元年,而这两年也要无声无息地过去了,终于,现在大家都说2019将是真正的科幻元年,一切都源于这部万众期待的国产硬核科幻电影——《流浪地球》《流浪地球》原著作者,刘慈欣,大名鼎鼎,中国科幻IP第一制造者。其经典长篇《三体》三部曲的电影改编消息一直扑朔迷离,大约书迷们已经怕了,不敢再随便期待。这也不能怪电影制作方,《三体》的改编实在太有难度,不仅因为它内容体量大,构架恢弘,还因为其中有太多视觉奇观,对电影特效工业也是相当严峻的考验。比如第一部中的「古筝计划」,用纳米丝材料「飞刃」切割6万吨级巴拿马型邮轮审判日号,虽然这种切割已在2002年斯蒂芬·贝克导演恐怖片《幽灵船》中,有一个微型参照,但要以中国目前的电影工业水平,还是很难实现。「古筝计划」概念图所以,正如《流浪地球》制片人龚格尔在科幻大会上所言,他们更愿意选择短篇小说进行电影改编。而《流浪地球》,这篇已发表近20年的刘慈欣代表作,终于在中国电影工业发展至今的时刻,将与书迷、影迷在大银幕见面。流浪地球,流浪地球,到底什么是流浪地球?在地球上流浪,还是让地球去流浪?没读过原著的,大概不清楚,这里简单解释一下。流浪地球,就是让地球在太空中流浪。说着简单,但自转、公转、引力等怎么解决?原著中有概括性阐述——第一步,用地球发动机使地球停止转动,使发动机喷口固定在地球运行的方向,谓之「刹车时代」;第二步,全功率开动地球发动机,使地球加速到逃逸速度,飞出太阳系,谓之「逃逸时代」;第三步,在外太空继续加速,飞向比邻星,谓之「流浪时代Ⅰ(加速)」;第四步,在中途使地球重新自转,掉转发动机方向,开始减速,谓之「流浪时代Ⅱ(减速)」;第五步,地球泊入比邻星轨道,成为这颗恒星的卫星,谓之「新太阳时代」。比邻星同太阳一样,都是恒星,但质量只有太阳的八分之一五个步骤共将历时2500年,100代人。刘慈欣小说对于时间,有很美妙的处理。三体舰队到达地球需要约450年,地球移民比邻星需要2500年,其最新短篇《黄金原野》中,原计划50小时的飞行,直接穿越月球轨道,进入脱离太阳系的死亡漂移,地球对宇航员的救援需要花费超越生命时限的漫长时间……但他往往将故事限定在一代人之间。刘慈欣最新短篇《黄金原野》收录于科幻集《十二个明天》这种「永恒」与「短暂」的博弈,人类依靠有限生命「愚公移山」般对抗宇宙洪荒的精神,恰是刘慈欣小说最动人的精神内核。他在《流浪地球》中直接总结了这种精神——在后太阳时代,希望使人高贵。《流浪地球》便是在这样一种疯狂设定中,展现地球移民过程中的种种灾难式奇观。想象是疯狂的、不羁的,但科学内核却是精确的、专业的,所以才说这是一篇硬科幻作品(以严格技术推演和发展道路预测撰写,对应于软科幻)。说它硬,不得不提其中最重要的「机械设计」——地球发动机(电影中更名为行星发动机)。行星发动机外形概念图地球要飞出太阳系,其实可以将地球看作一架体积1.0832073×10^12km?、质量5.965×10^24kg(「^」为乘方)的飞机(或飞船),而地球发动机就相当于航空发动机,为地球飞行提供动力,是地球这一架飞机的心脏。民航飞机一般有2至4台发动机,而能令地球在太空中飞行的发动机,则多达1.2万台(电影中为1万台)。它们分布于亚洲和美洲的各大平原上,而它们的燃料,则是地球上连绵不绝的山脉。它们使地球艰难地逃脱宇宙控制,具有自主意识地在太空中根据生存需要运动——停止转动、与木星会合、穿越小行星带、掠过近日点、升向远日点、逸出太阳系……它们还会根据需要,部分停止运动或减缓运动,以改变地球的飞行速度与方向,使地球按照联合政府科学家设计的飞行轨道飞行。所以,地球发动机的存在,是这一个科幻故事的核心,它是地球流浪计划得以实施的坚实基础。行星发动机结构剖面图今年10月25日,《流浪地球》在中国航天发祥地——北京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内中华航天博物馆举办发布会,发布会现场,电影首张全手绘概念海报揭晓。这张海报很有意思,甚至不妨将其列入年度十佳电影海报行列。海报的基础,是一本厚书。这本书纸张泛灰,书页破边、卷折,部分地方以曲别针、订书针固定。怎么解读这一基础设定?书的整体质感,或许代表人类对小说中前太阳黄金时代的回忆与眷念;书页残破,则表示这一记忆的残缺,以及人类现状的朝不保夕;而曲别针与订书针一旦消失,仿佛整本书便会立即散落,但散落的是书吗?不,是书籍内部中空构图的太阳系。海报中部镂空部分这中间的镂空部分信息量非常丰富。它底部深处的文字,是刘慈欣原著小说片段,镂空中的雕刻,则是太阳系八大内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以及太阳系第五大卫星月球,还有一颗正在疾速坠落的彗星。除了形体与排位,其中还隐藏着关于这些星球的参数,比如每颗星球的直径——金星12103.6千米、水星4878千米、天王星51118千米……其中更以实线与虚线的结合,画出了行星运行轨道,镂空部分右上角造型奇异的底纹部分,应该就是太阳。这些星球也不是随便画的,而是完全切合星球状态与小说中的描述。看其中体积最大的木星——小说中,地球升向与木星的会合点,人类可肉眼观测木星,距离越来越近,木星如一块无边巨幕笼罩地球天宇,人类可清楚看见木星云层中的风暴,以及木星表面最著名的大红斑。海报中的木星,也可以明显看出小说中所谓「液氢和液氦的大洋」,仿佛人类正在两颗星球的引力拉扯中面临极深的恐惧。而太阳在海报中的纹理状态,应该正处于小说中所言「太阳内氦元素聚变」的状态。太阳老化的末日情景地球为什么流浪,就是因为太阳氦元素聚变将最终导致「氦闪」,氦闪将使地球瞬间被汽化。而地球却在这张海报中不知所踪。这就是电影发布会现场刘慈欣所强调的——地球没有消失,它像一艘宇宙飞船在宇宙中航行,这样的移动给整个人类的命运都带来了巨大变化。从这张海报,其实就已经可以看出,电影制作团队在细节上,坚持了刘慈欣原著的风格——疯狂的想象+精确的科学。《流浪地球》原著虽然短小,但它在有限的文字中,充满静态与动态奇观,尤其是像地球的冰封、太阳的氦闪等,对电影视觉技术的要求相当高,在电影「行星发动机」定档版预告中,似乎可以看出一些端倪。预告片中,太阳加速老化导致的地球气温急剧下降有相当直观的展现。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上海奥运大厦等标志性建筑,被彻底冰封,地球表面风雪漫天,风雪甚至侵进室内,包括地球发动机内部,人类依据联合政府的规划,纷纷入住地下城。此外,预告片还直观展示了发动机的造型细节,充满一种冰冷而精确的工业质感。尤其其中一个镜头,还以长城作为参照,对比出了地球发动机的巨大。图中红线部分为长城在刘慈欣的小说中,发动机大小不一,大的名「山」,小的名「峰」,其中一台名为「华北794号山」的发动机,高达1万1千米,比珠穆朗玛峰还高2千余米,被称为「上帝的喷灯」。电影中的发动机,也沿用了这一高度,因为地球承载建筑物的高度极限,恰好是11公里,足见电影在按照严格的力学规律进行设计。同时可以看出,发动机的形状比较复杂。行星发动机定版构造原著中未对发动机形状做具体描写,电影则在设计初期参考过球型、柱形等,最后则选用了这一版更贴近现实建筑基础、力学结构更合理的造型。预告中还有一个细节值得特别注意——风雪吹过一个贴在墙上的「福」字。红底黑字。是不是令人联想到春节?没错,《流浪地球》的上映日期,正是2019年大年初一。而这部电影,也将成为中国历史上首部于春节上映的科幻片。春节假期一向是票房「重镇」,这或许是档期选择的原因之一,当然,也有更深层的原因。是什么?对科幻电影中国化、本土化的追求。刘慈欣接受采访《流浪地球》制片人龚格尔在2018中国科幻大会上聊过一件事儿:电影制作团队在美国洛杉矶和国外电影人谈这部电影,本来准备15分钟的寒暄,结果双方热议了两个小时左右。无论如何,外国人都不能理解「将地球推出太阳系」这一设定,他们无法体会中国几千年农耕文明基础上,中国人对土地、家园的眷恋之情。龚格尔(右二)在中国科幻大会圆桌论坛恰好,在原著小说中,关于地球的命运,也分为「地球派」与「飞船派」。大约外国人都属于「飞船派」吧——灾难将至,全人类应该乘坐飞船逃离,而不是将地球设计为飞船,带着地球一起逃离。但中国人不同。潜意识里,这个中国科幻故事追求的,并非剔除情感元素之后的科学性,而仍是对地球故乡的深深眷恋。所以,这个风雪中的「福」字,是根植于中国人精神深处的文化象征。当然,如果这个「福」字是倒着写的,就更有味道了。而观众期待《流浪地球》,或许期待的也并非一次本土科幻的扬眉吐气,而是科幻这种一直在中国观众观影经验中流浪的电影类型,能真正令人看见它落土家园的希望。正如《流浪地球》原著中所写——听着亲爱的,我们必须抱有希望,这并不是因为希望真的存在,而是因为我们要做高贵的人。在前太阳时代,做一个高贵的人必须拥有金钱、权力或才能,而在今天只要拥有希望,希望是这个时代的黄金和宝石,不管活多长,我们都要拥有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