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西太平洋潜标观测网首次实现深海数据实时传输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   2017-01-04 10:07
来源: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20191105162615_79490e.jpg 
科考队员进行全水深温度盐度剖面观测并进行深海水样的采集(水下拍摄) 20191105162615_7ef3f1.jpg 
科考队员进行深海潜标玻璃浮球和声学释放器的回收 20191105162616_898085.jpg
 科考队员进行全水深湍流混合剖面仪的布放(水下拍摄)   
1月2日,中国新一代海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在完成2016年热带西太平洋综合考察航次后,返回青岛母港。本航次成功维护升级了我国西太平洋潜标观测网,我国科学家已累计获取了2-3年的深海数据,这标志着我国西太平洋科学观测网的稳定运行,并首次实现了深海观测数据实时回传至岸基科学家办公室,这将为国内外利用潜标阵列监测和预报海洋环境提供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成功实现深海观测数据实时传输 项目负责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所长王凡表示,本航次的最大亮点在于首次成功实现了深海观测数据实时回传,科学家可在办公室实时掌握大洋的动力状况,改变了以往潜标数据只能每年回收一次的情况,成功破解了这一世界级海洋观测难题。 
据介绍,本项目2016年组织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和声学研究所等单位,联合开展了深海潜标数据实时传输的技术攻关,研发了无线水声通信和有线数据传输两种方案,可将深海观测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并通过卫星传输回岸基办公室。
在本航次中上述两种方案都成功予以实施。数据的实时传输将加速我国海洋业务化预报系统的完善和科研成果的产出,必将提高我国海洋环境和气候的保障预测能力。 我国西太平洋科学观测网实现稳定运行 记者了解到,2016年西太平洋综合考察航次是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系统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的组成部分,调查内容实现了多学科、多尺度和多水层的全覆盖,更加突出对1000米以深深海大洋的观测,更加突出对海洋小尺度湍流混合的全水层精细化观测,全面服务走向深海的国家战略。通过对观测网络设备的维护和优化,大洋上层洋流观测的垂直分辨率已达到8米,大洋深层洋流和温度观测的垂直分辨率达到500米,全部观测要素的时间分辨率达到1小时。
西太平洋潜标观测网经过我国科学家3年多的自主建设,成功获取了热带西太平洋代表性海域连续2-3年的温度、盐度和洋流等数据,将为我国科学家探索研究热带西太平洋环流的三维结构、暖池变异及其对中国气候变化的影响提供宝贵数据资料。
随着观测网络数据的逐年连续积累,对科学家研究解读深海大洋所起的支撑作用将呈指数型增长。 潜标布放和回收作业实现标准化、批量化和常态化 “我们已经建立起一支年轻有为的科考队伍,通过对3年来航次调查的大数据统计分析,量化评估了各项工程技术指标,用于指导航次的科学规划、潜标的优化设计和作业的合理安排,建立起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观测网建设和维护的科学工作流程,将为我国大洋观测网建设提供示范。”王凡介绍,本航次历时54天,航程7800余海里,成功回收2015年布放在这个海域的11套深海潜标和300余件观测设备,并重新布放14套深海潜标和440余件观测设备,再次刷新了单一航次布放、回收深海潜标观测设备数量最多的世界纪录。 

来源: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原文链接:http://www.paper.edu.cn/community/details/AN201701-14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